2018年11月號 樂活職人
以史為鑑 看中國人的管理智慧
遠東新世紀 / 劉祖亮
奇異公司(GE)最近被道瓊指數除名,對於一個從有道瓊指數就參與其中的百年企業而言,真是不勝唏噓。然而,奇異公司前總裁(CEO)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卻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企業領導者。他在1980年4月,45歲時接任奇異公司總裁一職。當時奇異公司是個持續獲利的龐大企業(註1),旗下有一堆子公司(45個事業單位,350條生產線),全球各地僱用的員工總數高達40萬人。
按理講,出任奇異公司的最高領導者該是超級肥缺,威爾許大可蕭規曹隨,坐領高薪,反正只要公司持續賺錢,而且不比以往少,股東與董事會就不會是個惱人的問題。然而,威爾許沒有選擇這一條「平穩」的路,他銳意革新,提出眾多新的觀念,例如「領導不同於管理」、「速度決定了競爭的勝負」、「正視現實才能創造優勢」等等。20年後,他繳出了亮麗的成績單——奇異公司的市值成長了35倍!晉身全球前五大企業。
場景回到西元196年的中國,當時曹操只是東漢末年眾多割據軍閥之一,他駐軍許縣,有一點點小局面。面對分崩離析、名存實亡的東漢王朝,他可以選擇做個魚肉鄉民的軍閥,圖一時之安樂,就像董卓、公孫贊之流;也可以像陶謙、劉表之輩,努力經營一塊地盤,然後沽名釣譽、觀望時勢。
但是曹操並沒有這麼做,他既不揮霍自己的本錢,也沒有猶豫不決;不僅迎來漢獻帝,創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態勢,而且收攏人才,整軍經武,將周遭的大小軍閥一一降服。他有非常清楚的發展策略——先安定北方,再揮軍南下。13年後的曹操,擊敗了北方的勁敵袁紹、消滅了有勇無謀的呂布,降服了懦弱的劉琮,統一了三分之二的中國土地,唯一的對手只剩下新野初敗的劉備,與經營江東已歷三代的孫權,如果真的是「東風不與周郎便」(註2),赤壁之戰沒有那陣恰逢其時的東風,曹操恐怕早已統一中國了。
威爾許與曹操,前者是當代的美國人,後者是古代的中國人;時空相隔近兩千年,如何能在同一篇文章中相提並論?然而,試想一個擁有40萬員工的跨國企業,其組織架構是何等龐大、面臨的內外問題是何等複雜,其經營的困難度絕不亞於領導一個政府。同樣的,面對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局面(如同一個開放、高度競爭的市場),對內要充實生產、安定人民(研發產品,再造組織);對外必須遠交近攻,各個擊破(鎖定目標市場與客群,逐步擴充產品線);這又何嘗不像經營一間大型企業?
傑克.威爾許不喜歡龐大的科層組織,認為將導致推托的惡習,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瑣碎的細節上,他也特別討厭那些精通「數字」,能編制出各種精美圖表,但是對於服務或顧客卻所知無幾,甚至漠不關心的「管理者」。筆者曾經與這種類型的管理者共事過,他們能夠在進行業務簡報時,編纂出讓老闆覺得充滿希望的前景,描述出令投資者怦然心動的情境,以獲得更大的權力與資源;然而對於客戶卻一無所知,對於員工的激勵及恐懼來源也全然不理解,其「成功」往往只是表現在數字上,禁不起時間的考驗。
不少企業主常慨嘆人才難覓,特別是中小企業主。但是,想想寄居新野,依附劉表時期的劉備,不也是個剛剛創業的中小企業主?他三顧茅廬的作法卻顯示其過人的韜略。雖然下鄉訪賢不過是花些時間,費點氣力,既可尋幽訪勝,也能順道運動一下筋骨,算是百利無害;但是,以皇叔之尊,親訪布衣之士的消息一旦傳出,單單是「求賢若渴」的形象,就足以讓劉備穩賺不賠了。劉備的算計或許是:諸葛亮如果真是才德出眾之士,三顧茅廬可以讓孔明為他的知遇之恩而感動,從而竭盡心力輔佐漢室,這點劉備算是算準了,三顧茅廬的「效果」,從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可以獲得證明(註4)。而萬一諸葛亮徒有虛名,他「千金買骨」之舉必然感動天下,這麼一來,又何懼天下英才不盡歸帳下!
劉備如此重視諸葛亮的另一層意義是:一旦起用諸葛亮,必須讓他好做事,不要讓人才陷溺在人事的傾軋中。試想關羽、張飛皆是一代猛將,功績彪炳,又是自己的結拜弟兄,怎可能輕易對年輕又無事功的諸葛亮服氣?只有劉備自己帶頭信服諸葛亮,下面的老臣才能遵從。所以「三顧茅廬」除了顯示劉備收買人心的高明技巧,更令人佩服的是他的用人之道——把人才安排在適當的位置,並為其創造能夠發揮的氛圍。試想,劉皇叔都講了「孤有孔明,如魚得水」,此「名」一正,諸葛亮的話還會沒人聽嗎?放眼今日,管理書籍汗牛充棟,但有幾位受過MBA/EMBA訓練的老闆能有劉備這般用人的智慧?
威爾許領導奇異公司時,曾強調許多創新的觀念,像是:「正視現實,才能創造優勢」、「速度,決定了競爭的勝敗」、「透過變革加速進步的步伐」、「絕對不要停止簡單化」等;諸葛亮的《隆中對》,不正是和劉備分析現實(天下大勢),並指點創造優勢的方法嗎?司馬懿攻破叛變的孟達,憑藉的不就是用兵的「速度」嗎?把這些觀念和中國歷史上各個豪雄的用兵為政之道相比,諸多地方往往不謀而合。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如果曹孟德、諸葛亮、孫仲謀等人生於當世,必然也是個偉大的企業家,而威爾許、郭台銘、葛洛夫等企業主,倘若生於古代,恐怕也是一方之豪傑。
如果歷史只能作為帝國興衰的殷鑑,那麼歷史實在離我們太遠;但是,當歷史能夠成為企業浮沈的借鏡時,歷史就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所以,筆者喜歡從歷史的事件裡,找出失敗的陷阱,尋覓成功的方程式,將中國先賢逐鹿中原的經營智慧,運用在現今的企業管理和商戰中!
註:
1. McGraw-Hill出版之「The GE Way Field book」指出,當時的奇異公司年營業額272億美金,淨利為16億美金。
2. 杜牧詩,全文為:「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 五年後(西元190年),董卓兵團進入洛陽,東漢王朝正式宣佈「腦死」!
4. 《前出師表》中有這麼一段話:「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內容儘管不及一百字,然諸葛亮的感激之情,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