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號 生活情報
兒童發燒痙攣 如何聰明就醫
亞東醫院小兒部 / 高凱亮醫師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寧願苦了自己,也捨不得讓孩子受苦。只是孩童免疫力弱,難免生病。本文將帶領大家認識小兒神經科門診常見的「兒童熱性痙攣」,以及父母該採取哪些措施?
什麼是兒童熱性痙攣?
「熱性痙攣」是小兒神經科門診經常診治的疾病,它不一定是癲癇,卻是兒童抽搐最常見的原因。臺灣6歲以下的兒童發生率約3%~4%,通常在6個月~6歲之間發生,尤其以1~2歲最為常見,大部份孩子在5~6歲之後就很少出現發燒性抽搐了。
造成痙攣的發燒原因,大多源於上呼吸道感染、胃腸炎、肺炎、中耳炎、疫苗注射…等。不論引起發燒的原因為何,熱性痙攣通常會在開始發燒的24小時內發作,也有一些是孩子在抽搐送醫後,量測體溫才發現有發燒的情形。父母需注意的是,即使孩子發燒,也出現抽搐症狀,卻不一定是單純的熱性痙攣,也有可能是腦膜炎、腦炎或腦病變等,應立即就醫。
兒童發燒性抽搐有哪些特徵?
- 發燒至少在38°C以上,通常是39°C或40°C。一般開始發燒後,24小時內會出現抽搐,但也可能在抽搐送醫後,量測體溫才被發現發燒。抽搐常出現在高燒急遽上升時,也可能在退燒時出現。
- 抽搐時,通常有以下表現:突然失去知覺、沒反應、目光呆滯或眼睛往上吊、嘴唇變黑、牙關緊閉、手腳會抽動、僵直,或是突然全身癱軟無力。
- 痙攣時間從數十秒到數十分鐘都有可能,但大部分發作時間少於10分鐘。通常在抽搐後1~4小時內恢復清醒,除了可能繼續發燒外,不會留下任何神經症狀(如肢體無力等)。
由於引起嬰幼兒發燒的原因很多,臨床醫師除了儘快讓抽搐停止,更重要的是找出孩童發燒的原因,給予適當的治療。
臨床上熱性痙攣可分成「單純型」和「複雜型」二類,「單純型熱性痙攣」需符合全身性發作、此次發燒只發作一次、發作時間小於15分鐘等三項條件。由於抽搐常在幾分鐘內自行停止,一般而言,並不會影響腦部的正常功能。反之,不符合上述任何一項者,則稱為「複雜型熱性痙攣」,將來發展成癲癇的機會比較高。
發燒性抽搐後需接受哪些檢查?
無論腦波檢查的結果是否正常,均不能準確預測日後發燒性抽搐的復發率或續發為癲癇的可能性,因此,發燒性抽搐不需要進一步做腦波或腦部掃描檢查,除非懷疑腦部有病變,例如:抽搐前孩童已有腦神經發育遲緩、初發作抽搐年齡小於1歲、局部性抽搐或抽搐後有局部肢體無力的現象等,可進一步進行腦波或腦部掃描,否則以上兩種檢查對發燒性抽搐的幫助不大。
孩童熱性痙攣發作時,該怎麼做?
- 讓孩童側臥,頭部同時側置,頭下墊軟物,並將口內的東西挖出,避免呼吸道阻塞。
- 移走周圍堅硬可能傷及孩童的物品。
- 不要強行放任何物品於病人口中,否則造成傷害的機會可能遠大於咬傷舌頭的機會。若病人的嘴巴沒有緊閉,可以嘗試放置壓舌板,或將不會鬆脫的硬物纏上手帕,放置於上下牙齒間,以防孩童咬到舌頭。
孩童發燒性抽搐發作時,該怎麼做?
- 讓孩童側躺,將枕頭放在頭下,避免碰撞,同時清除周圍尖銳及可能危及小孩的物品。
- 鬆開過緊的衣領或是任何圍住脖子、影響呼吸的衣物。
- 若孩童口中含有異物,經判斷容易取出,則可令其側躺後,試圖清出,否則千萬不可用任何東西(如湯匙或自己的手指頭)塞入病人口中,避免進一步傷害病人、並影響其呼吸道暢通。
- 不要為了壓制痙攣而緊壓或束縛病人的身體。
- 不需施作人工呼吸,除非病人在抽搐停止後,停止呼吸。
- 無論抽搐時或抽搐後,都不要馬上讓孩童喝東西,以免嗆著呼吸道,也不要馬上讓孩童起身走動,因為病人可能還處於抽搐後的精神恍惚期。
- 若孩童發高燒,可使用肛門栓劑幫助退燒。
- 若抽搐超過十分鐘或連續抽搐、神智無法恢復時,應送往醫院就醫。
- 仔細觀察並記錄孩童抽搐的情形,包括眼睛、臉、四肢的變化,醫生可能會詢問其眼睛轉動的方向、是雙側的手腳抽動或僅有單側抽動,同時也須注意抽搐的次數、時間的長短,這些資料對於醫師的診斷和調整藥量等處理甚有助益。
- 保持冷靜,留在孩子身邊,保護使其不受意外傷害。同時,不可移動或強加約束病人,此舉無益讓痙攣停止。
- 抽搐停止後,讓孩童側身靜躺,使口水流出,在病人尚未完全清醒前,切勿給予任何飲料或食物。
總之,熱性痙攣被認為是良性的疾病,大多數會自行停止發作,不致造成腦部傷害,父母應保持冷靜、保護孩童安全,而且這些孩童長大後幾乎不會留下傷害與後遺症,只有少部分患者可能會發展成癲癇,但機率只微微高了一些,因此不必過度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