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號 生活情報
新式攝護腺手術 解決中老年男性隱憂
亞東醫院泌尿外科 / 吳維哲醫師
攝護腺增生通常稱為「良性攝護腺肥大症(BPH)」,好發於中、老年男性,不過,可別因為「良性」就小看它,不少人的生活因此深受困擾。本文將為您說明此症狀會造成哪些不適?如何評估嚴重程度?目前有何治療方式?
攝護腺增生會造成哪些困擾?
「攝護腺」是男性專有的器官,位於膀胱出口處,環繞尿道上端。隨著年紀增長,攝護腺長期受到男性賀爾蒙的刺激,組織增生變大,進而壓迫尿道與膀胱,引發「下尿路症狀」。病患往往直到出現症狀,才察覺到攝護腺肥大的問題。
尿路系統從上而下依序為:腎臟、輸尿管、膀胱以及尿道,其中,腎臟和輸尿管為「上尿路系統」,膀胱與尿道則屬「下尿路系統」。下尿路系統相關症狀包含:頻尿(註)、夜尿、尿急、排尿困難、如廁時無法將尿液完整排空,甚至會有急性尿阻塞等情形。
攝護腺肥大的病人,會頻繁出現尿意,而且又快又急,必須立刻解尿,嚴重者甚至會漏尿。部分患者雖然白天狀況正常,可是到了晚上會不斷起身上廁所,當夜間解尿超過2次,建議接受評估與治療。雖然夜尿的成因很多,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糖尿病等,但中老年男性中,仍以攝護腺肥大增生的問題居多。
增生的攝護腺不僅壓迫尿道,造成尿液阻塞的感覺,也會刺激膀胱,引發「膀胱過動症」,當阻塞到一定程度,會突然感覺膀胱很脹很急,卻尿不出來,甚至需要到急診導尿,有些人也會因此導致反覆尿路感染或慢性腎病變。
攝護腺症狀評估方式
民眾可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表》自評,超過8分即屬於中等程度以上,建議積極治療。門診時,醫師除了問診、看評分表,通常也會透過尿液常規檢查,判斷是否造成血尿或是尿路感染。至於理學檢查方面則施作肛門指診,以評估攝護腺大小及罹患癌症的可能性,不過量測大小仍宜使用「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較為客觀,同時也會安排「尿路動力學檢查」,判定是否造成明顯排尿障礙或是膀胱損傷。
當疾病達到中重度以上,醫師除了給予衛教宣導,還會採取較積極的治療,主要分為藥物或手術。藥物使用上,主要包括:「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及「5-alpha還原酶抑制劑」,前者能放鬆尿道旁邊緊迫的肌肉及膀胱出口,使小便順暢;後者則是抑制男性荷爾蒙的衍生物,進而阻止攝護腺增生,降低惡化的機會。
此外,針對患有合併性功能障礙者,目前醫療指引和實證醫學建議使用長效型低劑量的「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能同時改善性功能與排尿症狀。若病患的下尿路症狀以頻尿、急尿、夜尿等膀胱過動症為主時,可考慮搭配相關藥物合併治療,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假使經藥物治療後,尿路症狀仍持續惡化,出現血尿、反覆性尿路發炎、膀胱結石、急性尿液阻塞、影響腎功能,或是對於藥物治療的順從性較低者,甚至因為藥物產生副作用時,則可考慮施行手術。目前仍以內視鏡手術為主流,傳統單極或是雙極「電刀攝護腺刮除手術」,是經由尿道內視鏡,將攝護腺增生組織一片片刮除,以擴張尿道,緩解阻塞;惟手術後常見出血、感染、逆行性射精等副作用,還有少數病人可能發生性功能障礙、尿失禁,甚至尿道狹窄的狀況。
新式雷射汽化手術及剜除攝護腺內視鏡手術
近年雷射的燒灼汽化刨除技術已有長足進步,新式的雷射汽化或剜除攝護腺內視鏡手術,可透過高能量的雷射,汽化或切除多餘的攝護腺組織,達到治療的效果,且手術過程出血量較電刀刮除術更少,可減低感染率,並立即緩解阻塞症狀,復原也更快,大部分病患術後1~2天即可拔除導尿管,出院回家。不僅如此,新式手術的安全性高、副作用較低,堪稱相當成熟,適用於高風險病患,只是受限於健保給付的框架,必須自費開刀。
科技日新月異,未來會開發更多的治療與檢測方式,例如:新藥物、茄紅素的使用,或是研發攝護腺水刀、攝護腺簡易撐開裝置等新型手術,以舒緩下尿路症狀,同時減少侵入性與降低併發症。針對不適合手術,且藥物作用不佳的病人,則考慮使用攝護腺血管栓塞術,經泌尿科醫師評估後,轉介至心臟血管內科或放射科專科施作,也能達到一定的療效。
當然,不論採取哪種治療方式,皆需病患與醫師詳細討論,擬訂最適合的方案,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結果。
註:白天解尿超過8次以上,經常感覺有尿意,但尿量未必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