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3年08月號 樂活職人

疫後零售樂觀 前景仍具挑戰

集團綜效暨零售規劃總部 / 投資營運分析組
播放语音

  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已逾三載,終於在2023年漸漸進入尾聲。然而,對於實體零售而言,新的挑戰仍在。除了疫情帶來的連鎖效應外,全球地緣政治、升息因素引發不安的金融、經濟環境,也衝擊實體零售表現。本文將從需求面、供給面分析實體零售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的各項隱憂,以及因應之道。


  新冠疫情一度重創零售產業,三級警戒更讓百貨餐飲營收呈現斷崖式下滑。隨著疫情趨緩,實體通路再現買氣,重迎春燕,但是高通膨、缺工潮…等挑戰仍考驗著零售業者的敏捷應變能力。

 

後疫情時代 實體零售需求面之隱憂

3962401

  1.消費趨於保守:臺灣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從2022年第4季至今不斷下修,IMF於4月份將臺灣 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由 2022年10月時預測之2.8%,大幅降至 2.1%。事實上,從去年11月開始,臺灣景氣之對策信號已連續半年處在12分以下之低迷階段,預料民眾消費力道將趨向保守,加上升息及通膨效應,心態上會更看緊荷包。政府雖積極以特別預算普發ntd6,000現金,希望帶動民間擴增消費,惟依東方線上市調發現,多數民眾係用於替代原本日常支出,對於刺激額外消費之效果有限。

  2.觀光旅遊開放:邊境開放對於內需消費市場是雙面刃,雖然國際觀光旅客來臺可助長百貨零售通路之業績,尤其位於熱門觀光區的店點更是利多;但若民眾出國購物、到免稅店消費,不免排擠在臺灣百貨的消費,特別是精品、女用及化妝品業種,衝擊更大。以2019年(疫情前)為例,每月海外旅行的人數平均超過 140萬人次,今年第1季已恢復五成,但隨著第四波疫情自5月下旬蠢蠢欲動,海外觀光回歸正常化,為百貨特定業種之負面影響帶來一些緩衝時間。

  3.數位通路使用行為不可逆:經過多年疫情,民眾已習慣使用數位通路。依東方線上發布之2023年3月份消費者動態速報,民眾購買日常必需品、娛樂活動、餐飲飲食等消費,未來大多仍會維持,甚至增加以網路方式進行,顯然已大幅降低對實體零售之依賴程度。從經濟部統計處調查也發現,自2019~2022年,電子購物及郵購業營業額複合年均成長率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CAGR)達14%,三年內網購金額增加逾NTD1,000億,除了各大電商平臺受惠疫情紅利外,實體零售為搶食電商大餅,莫不另闢各種數位銷售管道,部分實體零售或許小有成績,但大多對業績彌補效果有限。

 

疫後新常態 實體零售供給面之挑戰

3962601

  1.「貨」--商品同質性高:近年來大型零售通路陸續擴張及整併,百貨、量販、超市、超商,甚或電商等通路界線越來越模糊。百貨除了同業外,更面臨量販外圍專櫃及餐飲的競爭;而量販的競爭對手除了量販,深入社區的超市也瓜分不少潛在市場。隨著疫情解封,商品供應鏈危機趨緩,國際品牌積極於大型商場設櫃或開設獨立街邊店,大型商場為維持成長態勢,亦持續拓點。百貨及購物中心面臨商品高度同質化,類似品牌,如餐飲連鎖、快時尚服飾、家居家飾大店、娛樂及書店…等,皆成為大型商場基本盤,個別商場的品牌獨特性逐漸消失。

  2.「場」-- 營造工程及營運成本居高不下:疫情爆發以來,缺工、缺料造成營造工程成本高漲,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之營造工程指數,截至今年5月,疫情期間總指數成長 24%,其中材料類漲幅近三成、勞務類漲幅近兩成。即便近期疫情趨緩,但成本有僵固性,短期應難改善,未來零售商場無論自建、改裝、承租建物,財產費都將攀高。此外,俄烏戰爭造成國際燃料價格大漲,各國大多調漲電價以降低電力公司虧損,臺灣也於今年4月1日起調漲電價,尤以大型工廠、百貨等高壓及超高壓產業調幅 17%最高,且未來仍有續漲壓力。由於電費占商場服務費用比重高,零售業者紛紛透過汰換老舊設備、更換省電燈具、投資能源管理系統等方式節能減碳,以節省營運成本。

  3.「人」-- 缺工問題持續惡化:104 人力銀行於2023年3月公布,全臺各產業職缺數達103萬,創歷史新高,平均每一位求職者有近8個工作機會,產業別以住宿餐飲缺工最多,電子資訊及批發零售職缺數亦高。歸納原因,除了少子化使年輕族群減少外,服務業薪資結構偏低、零工經濟崛起皆是主因,朝九晚五的工作對年輕人不再有吸引力,外送員、網紅、SOHO族、自行創業的工時彈性更受年輕人青睞。為解決此問題,縣市政府與民間企業開始引進中高齡二度就業,希望彌補勞動力之缺口,例如臺灣麥當勞即以友善措施號召中高齡族群重返職場。

 

商場創新與數位轉型 同時關注永續議題

  消費保守、開放觀光旅遊牽涉許多總體面因素,儘管臺灣今年受到國際影響,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但民間消費仍是經濟成長之主要動能。如何吸引民眾的眼球,留在本地消費,除了積極開發特色品牌、創造商場差異化,虛實整合已是零售產業在後疫情時代之關鍵競爭力,應善用民眾已經習慣之網購行為,以全渠道OMO策略及數據決策,驅動數位轉型,藉由實體店面、官網、電商平臺、網路社群、App等管道,讓消費者觸及和購買遠東零售之商品服務。

  在多元開源之時,亦應積極節流,以最適當的開發策略降低財產費支出,運用最有效率之物業管理方式降低服務費用,同時關注永續淨零議題,朝永續及企業社會責任發展,進而獲得消費者信任及維持企業形象。Deloitte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在全球零售趨勢展望中指出,零售產業應將「永續零售」納入規劃,以「獲利、人民、土地」三大面向為主軸,布局永續投資,並以永續認證做為產品及品牌核心策略,重新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鞏固消費者對於品牌的黏著度。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