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01年04月號 專題報導

都市的通氣孔─廣場 . 綠地 . 步道

/ 遠鼎建設/李菀芬
有人曾將街道比喻為串聯都市生活的拉鍊,那麼都市生活中的各種大小型態開放空間,便如同城市裡的通氣孔了。它不但提供市民意見的傳達及交流,亦能使都市人的生活更輕鬆透氣。 何謂開放空間?若您能從空中鳥瞰人潮在都市中的活動,就會發現有趣的現象──人群的動線猶如螞蟻一般,是有方向性的,有時交叉錯綜、有時集中於一點,這些途經據點或目的據點,只要是開放供公眾通行或休憩使用之空間,便可稱為開放空間。
開放空間最大目的是為美化都市環境,改善都市景觀,提供市民戶外休憩活動的場所。在功能上,開放空間是個舞台,每一個都市裡的人在這裡演出生活的點點滴滴;在角色上,開放空間則可視為一個通氣孔,讓都市人透透氣。這在在讓我們更體會到開放空間之重要性及意義。 想像自己沿著不同路徑的動線行走,會因所經過的空間內容、層次、尺度的不同,而有著迥異的心境起伏。所以路徑的規劃是可以左右活動其間的人群,其他如廣場、綠帶及帶狀徒步區都是營造空間節奏感的重要因素,就像一篇樂章的裝飾音及短暫休止符,再經過一連枯躁單調的演奏之後,也許亮麗驚喜一番,也許稍事停歇,喘息思考一陣。
工業革命前的西方都市,街道與廣場等公共空間的重要性高過於建築物本身的量體,建築物的量體合在一起的意義,只為了圍閉公共空間,也是私人領域的門面,而且這些國家自古以來,就在城市裡到處設置大小類型的廣場、花園、水塘、噴泉供公眾使用,正是因為這些場所成為人們交流及交換意見的地方,也因而衍生出各個城市不同之人文景觀與獨特的城市性格,讓我們體會到開放空間之重要性及意義。 而今在現代建築的影響下,都市正好相反,建築物變成獨立量體,其重要性超過都市空間。然而,建築物的立面只反映了內部機能,卻失去圍閉室外空間的功用,在人口高度密集的都市中,行人通常僅能擠在狹窄的人行道或騎樓內魚貫而行, 看著一成不變的櫥窗及塵囂,多數人都吶喊著「為何必須是同樣?為何不能有所選擇?」,嘆息之餘,還是只有無奈的埋首前行。 在台灣,雖仍有部分地主依然認為開放空間只屬於私人,但可喜的是,開放空間獎勵辦法已實施多年,都市中也出現各種不同屬性的開放空間,供公眾聚集活動使用。開放空間的塑造可應用以下元素使之更活潑生動,當然除了應用在都市設計外,也可由小自辦公室,大至校園、建築群、城鎮做起,請跟著我一同遊歷吧!
1.配合空間之屬性設置動態或靜態的水景,不但使空間充滿活力與生氣,也讓人想多逗留一會兒。(UniversalStudio ,LA ,USA)
2.提供不同高低瞭望的機會,使空間流動,真正讓人喘口氣觀察週遭的變化,重新出發。(Horton Plaza ,SF,USA)
3.配合物理氣候及微氣候的因素,成功的植栽,不但可遮蔭及防風外,更能提昇開放空間的品質。(元智大學)
4.公共藝術不僅是藝術品,還包含街道家具、街燈、樓梯、指示標示等,它可將都市與之結合,不但吸引白天及週末假日的遊客,也使在都市求生活的人有一份愉快感覺,最重要的是使城市活起來。(Thame River park ,London ,UK) 結語 因人類活動及動機不同,不管是觀賞型、途經型或目的型的開放空間,都可發現以上元素各自扮演的角色,分享著人們的記憶與喜怒哀樂。下次當您走在遠東的園區、校區、院區,甚或是遠企時,都請留意身邊的環境,相信您不難看出遠東人對環境的重視及用心。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