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08年04月號 生活情報

亞洲首例導航螺旋刀全骨髓放射治療合併血液幹細胞移植在亞東

亞東醫院 / 熊佩韋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現年五十三歲的陳女士出席了亞東醫院的醫療科技發表會,會中她懷著感恩與激動的心情,訴說罹病的經過。大約在前年,她開始出現腰酸背痛的情況,自以為了長骨刺,並不特別在意,不料去年一月病況加重,須靠拐杖走路,最後竟惡化到無法正常進食、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因此於去年二月三日,被家人緊急送往亞東醫院。經血液腫瘤科林世強醫師診斷出罹患末期「多發性骨髓瘤」,在住院後曾有昏迷、肺積水及心臟腫大等症狀,起初接受三次化學治療,於八月底再接受「導航螺旋刀全骨髓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後,九月初隨即接受「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迄今五個月,復原情況良好,背痛獲得改善,不再使用柺杖,行動自如。

什麼是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癌症,主要是一種被稱為『漿細胞』(Plasma cells)的白血球癌化所產生的病變,病患體內會大量複製出許多不需要且不正常的漿細胞(即骨髓癌細胞)。骨髓癌細胞傾向聚集在骨髓內或在骨頭外側兩端的堅硬部份,有時候只聚集在一根骨頭上,形成單一腫塊或腫瘤,被稱為漿細胞瘤(Plasmacytoma),但大部分情形是:患者的許多骨頭會受到破壞,形成所謂的多發性骨髓瘤。多發性骨髓瘤常好發於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68歲,60%為男性,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一旦症狀產生,大都是以骨頭疼痛為主,且易合併骨折。有時因生長在脊椎或因此造成脊椎骨骨折,則會壓迫脊椎神經,產生下肢無力、麻木感,嚴重者導致排尿困難或大小便失禁。病人的抵抗力受癌病影響,容易因細菌感染產生肺炎、腎炎等合併症。此外,因為大量的骨髓瘤細胞分泌特殊蛋白質,導致血漿黏稠度增加,易引起出血、神經症狀(眩暈、嗜睡、末梢神經症狀、痙攣等)、狹心症、鬱血性心臟衰竭、視網膜出血、視乳突的水腫及其他全身症狀(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若有多處骨頭被侵蝕,則造成鈣質自骨中釋出,並導致血液中之鈣離子上升,產生人體各系統輕重程度不等的影響。多發性骨髓瘤平均存活期在第一期約4年、第二期約2年,第三期約1年左右,但近年來,不論藥物治療或支持性療法方面都有進步,而病人的存活也逐漸改進。

先破壞後重建

  陳女士在本院接受三次化療後,病情大獲改善,但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林世強為突破治療之瓶頸,乃決定為陳女士施行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所謂「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就是利用一些化學藥物或白血球生成激素來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到周邊血液來,再用血球分離機收集這些造血幹細胞,冷藏於超低溫的液態氮中保存,之後於適當時機讓病人接受超大量的化學治療或「全身性放射治療」,以便殺死體內或骨髓內殘存的癌細胞及自己的免疫細胞,此時骨髓的造血功能已破壞殆盡,因此將原先冷凍的周邊血液幹細胞解凍後輸回體內,完成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

全身性放射治療副作用多

  林世強醫師曾於台大接受完整而紮實的養成教育,在台大骨髓移植中心也參與多起案例,去年更主導亞東骨髓移植團隊完成北縣首例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成功救治淋巴癌患者。筆者則來自三總,曾接受嚴格良好的訓練並擁有眾多病患的治療經驗,而美國德州安德森癌病中心的研究更奠定了筆者持續學習新知及研究最新放射治療科技的動力,可謂獲益匪淺。然而以傳統鈷六十治療機或直線加速器設備執行全身性放射線治療時,醫界發現病患身體所有正常的細胞連帶受到波及,導致許多正常器官同時遭受破壞,再加上化學藥物的影響,因此產生不少副作用,如:白內障、間質性肺炎、腎臟功能障礙、出血性膀胱癌、肝靜脈阻塞疾病、內分泌功能低下等,少部份病患甚至可能產生致死性的併發症。

創新突破的導航螺旋刀

  導航螺旋刀不是手術刀,卻是目前世界上最好且功能最齊備的放射治療設備,美國加州的希望城癌病中心於2005年六月利用導航螺旋刀治療前精準的影像導航定位、51個角度3D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及治療範圍長達140公分的特性,發展出導航螺旋刀全骨髓放射治療之新技術,隔年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亦發表此技術,初步的研究成果令人振奮,與傳統全身性放射治療相比,全骨髓放射治療確實使許多重要器官的放射劑量大幅降低。筆者在美國加州的希望城癌病中心接受導航螺旋刀訓練時,曾見識到全骨髓放射治療的全部治療過程,當時即下定決心要將此最新醫療技術引進國內,沒想到2007年九月亞東團隊即將此技術成功運用在陳女士身上,而亞東醫院也成為全球第三個團隊使用導航螺旋刀完成全骨髓放射治療,並成功創下亞洲首例之記錄。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當我們決定為陳女士執行全骨髓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之後,先對整個治療目的及過程詳細向陳女士本人及家屬說明與討論,經其同意後,骨髓移植團隊及放射腫瘤即召開多次討論會,在此同時,我們也多次與希望城癌病中心的專家聯繫,討論部份治療細節。整個全骨髓放射治療的過程大致經過模型製作、電腦斷層定位、電腦治療計畫等約一週的前置作業時間,當我們從電腦模擬出來的劑量分佈圖發現,放射線確能集中在骨髓(如圖)上,且全身重要器官(腦部、眼睛、口腔、肺、食道、乳房、心臟、肝、腎、腸胃道等)的放射線暴露量約比傳統式全身放射治療減少約五到八成左右,這樣的結果讓我們興奮,也更有信心邁向移植之途。

  全骨髓放射治療當天,病患由隔離病房送至本科,陳女士在治療室內躺在固定墊上,而導航螺旋刀則在每一次的治療前,執行不同身體部位之電腦斷層影像定位校正,之後才開始正式治療(圖三),整個過程每天約需一個半小時左右,連續四天的全骨髓放射治療結束後,我們才卸下重擔,由移植團隊接捧完成最後階段的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

擴大應用新科技造福病患

  如今,我們很驕傲的宣布,順利完成國內及亞洲第一例的導航螺旋刀全骨髓放射治療,首先感謝朱樹勳院長的全力支持,讓我們擁有先進且昂貴的高科技設備,而藉由骨髓移植及放射腫瘤兩個團隊的合作,我們終能開創新局,以導航螺旋刀全骨髓放射治療合併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救治了末期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未來,我們將持續研究發展並推廣這項新科技,擴大運用在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再生不良性貧血、重度地中海型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固態腫瘤(鼻咽癌、卵巢癌、腎細鮯癌、神經母細胞瘤),以及先天性免疫或代謝功能不全疾病(如:黏多醣症、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免疫不全症候群等)。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