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號 樂活職人
裕智輪隨船見習手札
裕民航運 / 彭一民
從交大畢業之後,壓根沒有想過自己會進入海運產業,更沒想過會有登輪見習的機會,或許因為父親曾是貨櫃船輪機長的緣故,冥冥之中,讓我跟船隻有著特殊的緣分。
進入裕民航運之後,先到船務處負責有關船員調派的事務,讓我在之後隨船見習的過程當中,更能體會父親長年在外、海上航行的辛勞;有些船員甚至無法即時參與家庭的重要時刻,總是令人遺憾而感慨。於船務處服務滿兩年後,有幸蒙總經理、單位主管之首肯,我請調至業務處繼續服務,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學習機會,也讓我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當然,非海事、船員背景的我,不管在船務、業務單位,都需要耗費多一點時間來瞭解散裝船的操作特性,單憑坐在辦公室內的想像,的確與實際船舶作業有所差異,因此在公司的隨船見習計畫下,經業務處朱船長熱心聯絡,我先被安排至印尼煤場參訪開採、運送至船邊流程,再登輪隨船往台灣航行,完成生平第一次特殊的學習歷程。
2007年10月31日,我懷著既忐忑又興奮的心情,搭上華航班機,經過6個小時航程,終於抵達印尼首府Jakarta。與當地港口代理公司接待人員Mr. Toto會合後,轉搭國內線班機,飛往印尼第一大島、也是主要煤礦產區-Kalimantan島之第一大城Balikpapan,再搭車前進煤礦出口港Samarinda,到達旅館時,已經是晚上11時。
隔日,隨同礦場經理進入煤場,在太陽照射下,只見一座座山頭反射出黑亮的閃光,原來是露出的煤層所致,這種壯觀的場景以往只能在電視上看到,此刻卻鮮活的呈現眼前。只見一輛輛卡車來回煤場與河邊堆煤場,揚起陣陣沙塵,煤堆也因自燃現象而冒出縷縷白煙,除了熱帶多雨的特色之外,黑、灰色似乎也構成了印尼的另一個特殊景觀;河邊煤堆經由輸送帶傾卸於小型駁船,再拖往下游出海口,與散裝船會合後,再用抓斗丟入船艙當中,完成所有煤礦出口運送流程。
經過一日的煤場參訪,隔日我搭乘快艇與本公司「裕智輪」會合登輪,迎面而來的是親切爽朗的兩位前輩──劉船長、施輪機長,他們也分別為我介紹所有的大陸籍、菲籍船員。多國籍的船員象徵海運是一個國際性的產業,也代表船員管理技巧需要更有彈性,而這也更加考驗船長的應變能力。在往後幾天的航程中,我看到船長與所有船員齊心協力達成運務,公忙之餘,所有人員均打成一片、相處融洽,難怪劉船長能贏得裕民「金牌船長」的封號。
我原以為,船在海上航行總不免搖搖晃晃,因此行前帶了不少暈船藥,不過,事實證明,我真是多慮了,尤其大於巴拿馬型船的散裝輪,船體寬、吃水深,加上貨物本身重量,其實穩如泰山。
白天,我隨著船長從船頭走到船尾,認識船體結構、大型重機具及其用途。原來船艙真是大得嚇人,光從照片真的無法了解現場實況;用餐後,我倚著船舷欄杆,從甲板往外看去,四周盡是一片汪洋大海,看不到任何船隻,偶而才會與其他船隻交會,這才瞭解船員口中所謂「汪洋中的孤船」的意思。真佩服他們能忍受孤獨,拋棄陸上多采多姿的下班生活,日復一日的執行單調的航海任務。走上窗明几淨的駕駛台,各種電子航儀彷彿為海上航行提供了一盞明燈,拜科技高度發展所賜,如今的自動化設備已不需有人掌舵,只需利用電腦設定航線、速度、引擎轉速等相關參數,船隻就會往目的地航行,而方便的衛星通訊設備,也使船、岸在日常事務、緊急時刻都能保持良好溝通,不再因為電報往返而錯失應變時機。
夜間,我從駕駛台仰望夜空,這又是一大享受。大海中無任何城市的光害,滿天星斗星羅棋布,讓人心情完全放鬆,與幾名大陸籍船員閒話家常,聊聊家庭背景、故鄉景致,好不愜意。在輪機長的邀請下,我也有機會至機艙瞭解船舶的動力來源。走下狹窄梯子,就看到比陸上汽車大上百倍的引擎聳立在面前,轟隆作響,再走到船尾控制航行方向的舵機室,又是一個個比人高的機具。以往認為機艙總是佈滿油污,而如今現代化、自動化的大型船舶中,這種狀況已不復見,這當然也有賴輪機長有效的管理才能有此成果。
經過將近一週的航行,途經菲律賓群島、呂宋海峽、巴士海峽、台灣海峽,最後進入台中港外海,等待引水人協助船長進港停泊。此時,全船又開始忙碌起來,船長與引人專注於進港事宜,大副以下的人員則準備纜繩、卸貨事宜,輪機長指揮機艙部門人員引擎備便隨時調整轉速;越接近岸邊,心情越踏實,因為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陸地這麼久的時間,回想這幾天的航程,著實增進了不少實務經驗,也多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雖然下船後又要面對公事、生活上的種種壓力與挑戰,但這段旅程,相信對我未來在處理各種事務的能力與經驗都將有所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