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09年04月號 特別報導

從「開竅」到「加值」 談元智人之培育

元智大學 / 彭宗平

  元智大學最近委託104人力銀行市調中心,對3,068家企業雇主進行「元智大學校友雇主滿意度調查」,請雇主針對校友工作能力、工作滿意度及個人特質三項指標作評價,俾便了解校友的就業競爭力與雇主滿意度。

  調查發現,校友在「學習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及「分析思考能力」等方面受到較多肯定,但「外語能力」、「適應全球化變遷的能力」及「洞察國際市場趨勢的能力」則得分相對較低。在工作表現上,雇主對校友的「學習意願」、「與同事相處融洽」及「團隊合作的精神」的滿意度較高,較不滿意的則為「領導表現」、「負擔決策的責任」及「創新研發表現」。此外,校友個人的特質「樂觀開朗」及「品行操守」受到普遍讚許,而相對較弱的項目則為「勇於嘗試、進取」與「通權達變」。以上的調查結果相當具代表性,也與過去幾年來,外界雜誌對企業調查所得到對本校校友的印象相當符合,應可作為本校教育人才極重要的參考依據。

  一般而言,社會與企業對元智校友的評價極為正面,而且逐年提高。以遠見雜誌2008年對企業的調查為例,其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進步最多」的學校,元智名列全國第一,顯示本校的教育獲得企業雇主的高度認同,這也是近兩年來校園企業徵才活動,到本校徵才的廠商數目高居全國各大學第二的原因。以本校畢業生人數僅為其他許多歷史悠久且規模龐大的公私立大學的二分之一甚或三分之一來看,竟能有此成績,確屬不易。但我們並不以此為滿足,培養第一流的學生,並成為社會與企業的最愛,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今年適值元智大學設校二十週年,本校特地規劃「Vision 20」,期能為下一個二十年定下更堅實永固的發展藍圖。「Vision 20」的規劃,以「優秀人才培育」、「雙語大學建構」、「應用導向研究」及「優質校園環境」為下一階段校務發展的四大主軸,其中的「優秀人才培育」即以「培養學生成為社會與企業的菁英人才」為目標。欲達成此目標,就必須有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來培育元智的學生,使其具有更高的競爭力。

  元智大學以工程學院起家,學生的專業訓練極為紮實,加上教學品保系統的推行,學生的專業能力一向廣受企業好評,這也是企業界愛用元智畢業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社會的發展愈來愈多元化,專業技能的生命週期日趨縮短,學生的思考、分析與整合技術的能力,比專業科目的能力更能持久。史丹佛前校長甘迺迪(Donald Kennedy)在<學術這一行>(Academic Duties)即指出,「學生對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知識必須加強,這些素養將有助於他們透過新的職場生態與社會環境,找到自己的定位。」因此,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課題,即是如何強化學生的求知慾與創新力,專才與通才兼俱,人文與科技互融,加強語文與資訊的溝通能力,培養第二專長,並從通識教育培育學生博雅的素養。

  紐約時報記者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於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The Word is Flat)一書即指出,由於網路的興起與資訊的流通,21世紀的職場競爭已經打破國界的藩籬,大家都是站在同樣的立足點上與世界各國相同行業的對手一起競爭。周遭環境與所屬組織對個人競爭力的加持已經逐漸淡化,競爭力最大的來源,主要決定於自己的基本功與個人特質。

  最近哈佛大學前校長伯克(Derek Bok)所撰<大學教了沒>(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提出大學教育應該是培養「具探索力與知識力的大學生」,並且指出,學生從大學帶走什麼樣的知識和心智習慣,較少取決於課程內容,而是取決於教學品質。「教學品質佳,學生的興趣、價值觀或認知能力,會保留得較長久;那些經由自己的思考努力獲得的觀念或知識,也保留得比較久。」伯克在書中亦提出八大教學目標,就業能力只是其中一項,而另外七項能力都是屬於「基本功」。他更呼籲大學應加強協助學生,使其能更準確流利的溝通,更清晰的思辨和更嚴謹的分析,更具道德辨別力和更熱衷於公民事務,培育這樣的學生將使社會更為受益。

  其實,大學教育決不僅是專業訓練,大學教育也不只是教導學生謀得一技之長,讓他們可以在畢業後順利找到工作。良好的大學教育更要讓校友擁有絕佳的競爭力,在漫長的職場生涯可以輕易更換跑道,並且優先被晉升。換言之,大學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教育,使他們在第三份、甚或第五份工作更具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絕不單單只靠專業能力,而是需要更堅實的底盤功夫,使學生就業後可以適時、適地、適性的盡情發揮。若具有這種基本功,在當前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下,將更有機會在謀職中勝出,也更有機會在裁員減薪浪潮中屹立不搖,甚或逆勢上揚。

  有鑑於此,元智大學提供的教育,便是強化學生最堅實的基本功。元智的教育原則簡單來講,就是讓學生「開竅」,而教育目標簡單來講,就是給學生最大「加值」。基於「開竅」與「加值」的觀念,我們必須體認,就「教學」的意涵而言,「教」只是手段,「學」才是主體。「教學」必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並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同理,「教育」的意涵乃是以「育」為主,以「教」為輔,讓學生在讀書、做事、做人及生涯規劃各方面能真正「開竅」,獲得啟發。一旦學生的學習方法開了竅門,學生便成為學習的主角,教師只是從旁輔導,而「教學」與「教育」也才能產生深遠的成效。

  為了讓學生「開竅」,元智近年來推行許多新的教學與輔導措施,舉其大者,包括將「經典五十」及「服務學習」列為必修,推動「師友制」,並且將宿舍的住宿功能擴大為生活學習圈。元智推動「經典五十」係從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各領域的中外經典名作選出約50本,依其份量計為10點、5點或2.5點,大學部學生必須自己閱讀,撰寫心得報告,再經教師驗證通過,積滿50點始能獲得兩個必修學分,也才能畢業。學生透過這種閱讀、撰寫報告及驗證的過程,不僅可擴展見識,培養器度與眼光,提昇溝通、表達與思考的能力,更可養成閱讀的習慣,一舉數得。「服務學習」則利用各種引導的課程及校內外的志工服務,讓學生了解校內環境及校外社會,並從做中學,落實對社會的關懷,養成學生的服務觀與責任感。「師友制」則是引進校外資源,訪求社會賢達,做為元智學生的業師(mentor),藉由生命歷程與事業經營的分享與交流,來豐富並擴展導生(mentee)的視野,協助其建立人生觀與價值觀,並涵養其品格與品味,掌握做人做事成功的訣竅。至於「宿舍生活學習圈」則是將宿舍住宿的功能擴大,兼具教學、學習、輔導與社交之功能,強化學生課堂外的學習面向,建立起「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的教育模式,豐富學生的生活內涵,全面提昇學生的知識與教養。

  為了給學生教育最大的「加值」,讓學生走出校門時比進入元智前更具競爭力,在專業的教學,元智藉領先全國各大學所推動的「教學品保」系統,確保每一個學生在課業上受到最妥善的照顧,建立厚實的專業知識;也藉「經典五十」培養學生的思考與表達能力,以及廣博的知識及見解。元智大學也特別採取藍海策略,培養學生各種面向的能力。為提昇學生國際化的能力,元智要求大學部各系的必修課程至少有四分之一必須用英語授課,而管理學院研究所甚至所有課程均採英語授課。因此,本校英語授課比例已屬全國最高。實施五年多以來,英語授課已逐漸成為校園的傳統,也建立招生國際學生的基礎。在「Vision 20」的計畫中,本校更將「雙語大學建構」列為四大策略主軸之一,並期在四年內將全校英語授課比例全面提昇至50%。雖然英語授課只是增進學生國際化能力的一部分工作,但確是極重要的一環,希望這種努力,可以打造為元智的品牌,讓學生更具就業競爭力。

  我們亦體認到,後金融風暴的時代,台灣產業的競爭力絕不再是低價格的加工或代工能力,而必須靠創新與創意,在產品上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有鑑於此,元智早在三年前即大力提倡創意教育,並且每年訂定創意週,希望透過創意課程的教學、創意工作坊的示範、社團創意活動的設計、院系的創意觀摩及全校性的主題創意競賽,讓學生藉觀摩、參與及切磋與激盪,以團隊合作的形式發想出更多的創意,讓創意的產出變成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並成為元智的校園傳統。我們相信培養創意對學生的競爭力具有指數函數的加權效益,是元智學生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訓練。除了創意的培養外,元智也規定每個學生須能游泳至少25公尺,且必須在一定時間內完成3,000公尺的跑走,始能畢業。學生每學期作體適能量測,務期年年增進,以確保未來有健康的身體在職場上盡力發展。元智更特別重視學生的「境教」,在硬體的建築空間提供充分且優美的開放場所讓學生樂意在室內外逗留、交談、討論,激盪思想與創意,並透過各種藝文展覽與活動,讓學生自然的沉浸在高雅幽美的氛圍,藉耳聞目睹、潛移默化,自然地提昇品味與器識。總之,元智校園各種軟硬體之規劃,其著眼點無一不是要提供學生教育的最大加值。

  經由「雇主滿意度調查」所得到的回饋,本校自應持續針對學生的外語、國際化、創新與領導能力做加強,進行教學課程的調整與相關配套措施之規劃,但更要緊的,乃是要經由「開竅」與「加值」建立學生更紮實的基本功,讓學生可以在長遠的生涯中,不斷自我超越,持續自我成長,成為真正的社會與企業菁英。我們更期望元智的教育所培塑出來的元智人能具備有系統有組織之表達能力、勤樸踏實之求學態度、鑑賞文化與藝術之素養、國際化之視野與終身學習之能力,更同時具有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中所述的各種特質。果能如此,則我們才敢低聲說:「元智沒有對不起學生。」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