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01月號 專題報導
全球新趨勢下銀行未來之發展
/ 遠東商銀.劉子豪
隨著全球性的經濟整合,各國國內的產業也起了巨大的變化,自由化及市場開放的潮流帶來競爭及衝擊,促使各國政府及企業作出大幅度的調整,包括政策法律、產業結構、經營模式及策略等。另一方面,資訊產業的快速進展,是這股變動調整的潮流中一個重大的驅動力量,不只為資訊產業本身帶來新的風貌,也加速了其他產業的轉型。
金融市場又有什麼變化呢?在整個金融服務的市場中,買賣雙方存在高度訊息不對稱情況,加上金融產業具有信心敏感度,對於整個經濟體的運作有重大的影響力,所以金融產業以往一直是受到高度規範的產業,其經營模式、商品、員工都受到很多限制。但在這場全球性的經濟整合浪潮中,金融產業不但沒有缺席,而且在步調上可說是領先其他產業。本文即探討全球金融產業的發展趨勢及我國金融業如何調整自我以迎接挑戰。
1.法律規範環境之變革
長久以來歐美先進各國對金融產業規範態度是不停在修正的,特別是WTO繼商品貿易自由化後,積極促使各國開放金融服務業市場,刺激了各國重新思考對金融產業的規範。這些新的規範內容基本上有幾個共同特色:
首先是減少法令限制,增加其經營的彈性,使其發揮規模經濟(Economic Scale),及範疇經濟(Economic Scope)之效益,以增加本國金融業之全球競爭力。
其二為金融監理機關一元化。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近十餘年來積極統一其金融監理機關並維持其高度獨立及靈活性,以因應新的金融體系下監理單位快速反映市場變化之需要。經濟強國美國雖未一元化其金融監理機關,但其傘型監理架構,具備了高度統合監理之功能。
最後是新金融安全網的概念形成,增加金融機構之透明度及運用市場的力量,以替代部分政府之角色,發揮監督及制約功能。
2.規模擴張
全球性的科技進步和金融產業結構調整,促使金融機構整合持續進行,特別是跨國性的結合或策略聯盟,因此,追求規模擴張仍將是全球銀行業的主題。9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自由化、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的不斷發展,各國銀行為了加強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降低經營成本和提高風險承擔能力,紛紛向大型化規模擴展,從美國、日本、歐洲到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掀起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機構整合浪潮。從90年代到21世紀初,「全能金融企業」開始出現,一個能為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金融超級市場」逐漸成為整合的真正目的,銀行業併購再掀高潮,Traveler集團以700億美元的代價和Citibank攜手合作,組成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務企業,德意志銀行與信孚銀行合併成為德國最大的金融集團,日本興業銀行、第一勸業銀行和富士銀行合併組成的瑞穗金融集團成為全球資產總額最大的金融機構,世界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規模已從1990年的19.9兆美元增加到2001年度的37.8兆美元,而且這數字仍有持續增加的趨勢。
3.資訊科技帶來新經濟
資訊革命不僅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正促進銀行業發生巨大變革。最近幾年,網路銀行的發展如火如荼,也逐漸從通路的角色提昇為完整的經營模式,將對傳統銀行的經營方式提出嚴峻的挑戰,同時也給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金融業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自1995年世界第一家網絡銀行(美國安全第一網絡銀行)誕生以來,全球銀行業(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銀行業)在電子化通路的使用上有了爆炸性的成長。目前美國約有560萬個家庭每月至少使用一次Internet的網上銀行功能或在線支付功能,未來15年中美國將有95%的家庭在Internet上辦理業務。根據JP摩根對歐洲的一份研究報告預測,到2003年會有5500萬歐洲人透過網路處理自己的金融事務,網上銀行零售產品的銷售將達到4400億歐元。
網上銀行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可以克服時空限制,隨時隨地提供個人化金融服務,而且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特別是透過internet服務,銀行可以把業務擴展到全球市場,省去了去建立分行零售網路的高昂成本,因此,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都在開發網路銀行業務。據統計,1997年全美有400家金融機構開辦網路銀行業務,2000年則猛增至9600家。目前,美國的網路銀行已涵蓋了除現金以外的所有零售銀行業務和部分投資銀行業務。在其他地區,網路銀行也在迅速發展,比如在西歐,截止到2000年12月,純粹的網路銀行已經發展到200家以上。
4.風險特性之改變
金融業面臨的風險將進一步擴大,不僅是信用風險,還有利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通貨緊縮風險、匯率風險、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政治風險等。隨著衍生性商品的運用不斷增加,涉外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再加上銀行活動跨越了國界、行業,面對這些風險的評價與管理,傳統性的風險管理技術、審慎的監管政策以及現有的風險控制與管理能力將面臨極大的考驗。
上述各種規範觀念的轉變及主客觀環境的變化,對所有金融產業的參與者、市場結構以及金融體系產生相當的衝擊並成就了新的發展方向,最明顯的莫過於在金融產業中所掀起的金融整合風潮。茲就金融整合之動機、影響及現況等層面作介紹。
1.金融整合的動機
客觀環境:
(1)WTO金融服務業的談判,打開金融產業全球競爭之大門,
因此刺激金融機構以全球為競爭的思考策略,而欲積極擴
大本身的規模。
(2)各國對金融產業整合積極解除限制,提供了各國進行金融
整合的法源基礎。
(3)資訊產業之進步,使新金融服務項目,如線上銀行(on
line banking/internet banking)或電話銀行(phone
banking/call center)都具有大量經濟規模之效益,亦促
使金融機構朝向整合大型化發展。
(4)歐盟形成及歐洲貨幣整合,提供有利金融整合之誘因。
主觀動機:
(1)節約成本(cost saving)
(2)增加市場佔有率,以發揮影響市場價格之能力。
(3)分享顧客增加收益,以及利用滿足客戶一次購足(one
stop shopping)的方式,來擴張客戶。
(4)增加風險抵抗能力,透過集團如金融控股公司之資產多
元化特質,可降低(分散)風險。
(5)為改善金融體質所進行的合併;此常見於曾發生過金融危
機的開發中國家,如自亞洲金融危機迄今,韓國的銀行家
數減少30%;印尼約30%,而馬來西雅更由原來的54家整合
為10家銀行集團。
2.金融整合所帶來之衝擊
由總體面來看,金融整合可能帶來若干負面衝擊:
(1) 發生系統性風險(system risk)機率上升。金融整合常涉
及不同金融部門及產業,金融機構間相互持有的情形頻繁,
在此情況下,個別金融機構發生危機時,容易引發連鎖反
應而導致系統性的金融危機。此外,利用too big to fail的
心理,進行道德危險行為的動機亦可能提高,研究發現,在
美國大銀行確實比小型銀行從事較多的風險性放款。此外,
當大型金融機構發生問題時,亦會使得央行扮演最後資金支
持者的角色愈來愈困難。
(2)市場機能可能遭受扭曲。由於金融機構整合後規模擴大,
市場集中度上升,造成市場中買賣雙方勢力不均衡的現象;
也就是說金融機構合併後,在市場中的價格機能以及提供消
費者服務的品質上,確實有變差的現象。
(3)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有人認為金融機構規模擴大後,將
使其可選擇空間變大,因此,會選擇規模大的放款或積極從
事放款以外的資金運用,而不利於中小企業之融資;部分報
告也顯示,金融整合後,確實出現對中小企業放款比重下降
的現象。
(4)央行貨幣政策角色的影響。金融整合而使其家數低於某一
個數目時,將影響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能力;且當各金融機
構愈來愈大時,各金融機構在內部資金調節的能力將變強,
因此,政府貨幣政策的效力亦會受到影響。
3.金融整合之歷史國內金融整合的現狀
金融整合之歷史先前已略為提到,主要是1990年代以來發生在歐美及日本等先進國家。反觀我國,金融機構的家數過多、規模太小且同質性相當高,價格成了主要的競爭工具,使得國內各金融機構的資本報酬率逐年下降,遠低於國際大型銀行的水準,加上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產業不景氣造成國內金融機構的逾期放款比例升高,迫使政府及金融業者本身不得不對目前金融機構的經營型態做出重大的調整,再者,金融產業目前也面臨加入WTO所帶來的衝擊,金融機構的經營承受到空前的困難挑戰。
為因應金融產業的重大變化,政府已於今年通過了若干法案,包括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及金融重建基金法等,好讓金融業者在進行體質調整改造時,能有較明確的法令依據;同時著手整頓基層金融機構,防止不良放款的規模再度擴大。另一方面,政府也以積極的角色參與這一波金融整合的浪潮,提供誘因,甚至主導金融機構的合併。而本國銀行對於金融合併的接受度也相當高,多家銀行都在積極尋找國際性的合作對象,以策略聯盟或是合資入股的方式來擴大規模,增加本身的競爭優勢。
國內的金融產業面對這波金融整合的浪潮,皆已摩拳擦掌積極整備中,我們對於這股足使金融市場進步的驅動力量抱著莫大的希望,期待不久的將來可以看到我國金融產業的新面貌。在此一願景達成之前,我們要有下列的認知和行動:
1.調整觀念,及早規劃
以往政府常給人「銀行不會倒」的觀念,這樣的心態必須調整,金融機構的經營者才會更審慎地評估經營的各種風險。對於金融機構的逾期放款問題,更應該有積極的計畫來及早解決,並且建立更有效率的預警機制,防止同樣的問題發生或繼續悪化。
2.取長補短,強化核心業務
金融機構在積極尋求合作或合併機會的同時,應清楚知道什麼樣的合作夥伴最適合自己,不要只是消極地尋找規模大、資本額高的合作對象,或是只想解決橫在眼前的困難(例如逾期放款);也就是說,金融業者應以更積極長遠的角度來思考合作的目的和對象,讓彼此能發揮更多的效益。
更重要的是找到並強化自己的核心業務,因為在資訊革命創造的新經濟下,擁有知識和擁有資本同樣重要,而且未來金融業發展會有服務供給鍊解構的趨勢,只要能掌握部分立基,強化成為自己的核心業務,一樣能在為數龐大的競爭者中發展生存。
3.積極爭取進入大陸市場
大陸金融市場是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積極想進入的市場,但由於文化及制度的差異使這些國家產生了顧慮,而國內的金融體系較接近歐美先進國家,又較容易掌握大陸的文化及制度,所以積極結合外商進入大陸市場,將是我國金融產業發展的大好機會。
4.政府應扮演的角色
我們肯定政府在金融整合的浪潮中已經展開的措施,包括法令及環境的形成,以及整頓基層金融機構等等。但這只是一個起步,應思考如何建立更有效率、更有彈性及反應更迅速的監理機制,讓基層金融機構透過風險控管能力的提升來改善體質,而非毫無限制地用原本可作它用的稅收來處理問題。
為防止單一國家的金融風險擴大成區域性的金融體系崩潰,僅靠一國或幾個國家的政策協調是難以奏效的,除了需要各國政府和金融監管當局制定合適的貨幣政策和金融法規來規範本國的金融活動,更需要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對現行的國際金融制度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有效防範全球性和地區性金融危機的國際金融協調新機制。
同時政府應該以更開放的態度和作為來協助國內金融產業向國際發展,尤其是大陸這塊極待開發且潛力十足的市場,別讓我們又落後於其他國家,平白流失了龐大的商機。
在多變且日趨嚴峻的經營環境中,政府及金融企業對於全球發展的變化及自身的條件應有更清楚的認知,以更積極、更迅速的腳步作出調整,才能在這波全球金融整合開放的巨浪中屹立不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