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號 樂活職人
「新常態」是順風車,還是逆風帆?──談企業財務轉型
揚州總部 / 俞瀛琁
唐朝最為人知曉的是太宗貞觀之治;日本因明治維新習法西方而成為野心勃勃的強權;清朝末期曾發生功敗垂成的戊戌變法;美國則在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羅斯福總統推出了膾炙人口的新政。「新常態」(New Normal)這個名詞與概念是在2010年達沃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中,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總裁穆罕默德・埃爾艾裡安(Mohamed El-Erian)首次提出,主要論述美國次貸風暴漸趨平息之「後危機」時代,金融體系如何降低財務槓桿與加強政府干預的療傷措施,以及企業在衝出動盪迷霧後,對於消費者/消費模式/行銷方向的重新定位。
中國自1980~90年代推動所謂「改革開放」後,經歷了20~30年的高速成長期,每年經濟成長率幾乎均呈兩位數百分比前進,不僅換得跳躍式的外匯存底增長和國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同時也積累下負面的結果,包括嚴重的環境污染與低效高能耗的產能重複投資,而政府機器則衍生出既得利益者的暴富、金權結合的貪腐,以及只看數字不重實質的形式主義掛帥。這個運轉30年的機器需要休息與調整了,中國新一代的領導人站上舞臺後,深知其擔之重、其任務之關鍵,「新常態」這個思維與焉產生,並逐步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綱領。
2014年5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這個新名詞與新概念,事後各種評論及政府的官方定調陸續呈現在世人面前,在此筆者不再對其主題重複贅述,而就「新常態」即將落實的施政對於企業運作,乃至財務操作的影響,分享個人的觀點與預測:
一、 經濟成長由高速調降為具持續性的中高速
在廉價勞工和人口紅利失去競爭力後,大陸的經濟成長已進入不能回頭的尷尬下滑期,繼續橫衝直撞只能等著「硬著陸」;若轉型成功,則還有機會在「軟著陸」後來個華麗轉身。然而,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想輕巧轉身談何容易,面對的是失業率的高砌與產業提升不可及的風險。「中高速」可以視為一種自我安慰的期望,要立刻擺脫低成本、高污染的結構,收掉低效率、高耗能的產業,不是喊一個較低的經濟成長數字就能解決的。從財務角度來看,在果斷切斷這條臍帶的同時,充裕的貨幣供給與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必須的,為老企業在去化這些沉入成本及新興企業在掙扎冒頭的同時,提供較低廉的資金,讓他們緩口氣或吸口氣,得以度過緊要關頭而順利的存活下去。現階段所謂的「產業轉型」,重點在於服務型產業產值的竄起,象徵著大量就業崗位的滿足,也意味著在投資與出口雙雙不濟的情況下,內需市場的刺激。
二、 總量變區間/粗放轉精準的調控模式
央視網有一段話闡述得極為傳神:「新常態帶來了一系列多年求之不得的新變化,針對調整伴隨的強烈陣痛與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放棄了沿用多年、數度輪迴的強刺激做法。由過去的總量調控改為區間調控,投資方式由大水漫灌改為噴灌和滴灌,投資投向由以往的粗放式改為精準式定投,更加注重向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等短板傾斜。」這段話具體落實始自2014年兩次針對三農的定向降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未來這種定向的做法仍會持續,以確保嗷嗷待哺的中小微企業與農民/農業受到政策的貼身照顧,而不是讓資金在流到他們家門口前,已被央企與國企吸乾,或是根本得不到銀行的輸血。預判「定向降準」應會較「全面降息」來得頻繁,因為後者仍屬大水漫灌範疇,這種水會四處亂流,極難控管,且貨幣利差會影響匯率,畢竟人民幣因利差而產生大幅貶值的預期或實質,是人民銀行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當口最不樂見的。
三、 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及行政權力下放
我們寧可將一黨專政的缺點放在一邊不談,因為這個模式在某種條件下,政權相對穩定,但不諱言的,政黨、軍隊、執法機關等所有公部門都掌控在一個權力之下,時間久了,其貪腐、低效、官僚等弊病無可避免。改革或不改革都有動搖國本的風險,中國睿智的領導人勇敢選擇了直面衝擊,雷厲風行與既往深咎的結果,產生了寒蟬效應,公部門的不作為與不願當責有擴大蔓延的趨勢。反觀與企業財務及貿易相關的外匯管理/銀行監管/關務系統,卻在這方面執行得可圈可點,舉凡在法規/辦法大框架的規範下,均能站在服務企業的立場,合理給予適當的彈性調整、主動想方設法協助企業解決問題,從善如流的接受與國際運作接軌的作業建議,不過這些亮點尚未在稅務系統中看到。
四、 金融面的開放與限縮
一面踏上利潤只准增不得退的不歸路,一面迎接利率自由化獲利萎縮的肉搏戰,還要外禦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與影子銀行等新興金融兵團的圍攻,壓箱底的房地產質押與貸款正逢山雨欲來,盤根錯節的地方政府債務還積重難返,這就是目前國營金融機構的「新常態」。開放意謂著分食大餅的競爭者增多,是新來者的機會,卻是既得利益者的割肉,甚至淘汰,此時企業反倒成了鷸蚌相爭中的漁翁。在風險與報酬的掂量下,金融市場上環肥燕瘦的理財產品任君挑選,或來自銀行、證券、信託、互聯網,或產品是存款、國債逆回購、理財套餐、私款量身定制,對於企業理財創益來說,何嘗不是一個絕佳的契機。即使不踏足資金進入房市/股市的紅線,不進入高風險的投資禁區,企業想要獲得合理但豐碩的利潤仍不難。
大陸的經濟計畫以五年為一個基數,「十三五」就是65年,這一代正接棒了大船駛向何方的神聖使命。「新常態」其實是新動態,前行的過程中,常態是短,動態卻長,短暫的風平浪靜夾雜著經常的風雨飄搖,領導人的企圖心與魄力隨時面臨挑戰。如今中國的任何動靜均足以影響全世界,世人看中國已不能再是頭戴斗笠、手搖舢板的歧視眼光,對於內部改革的陣痛與混亂,建設性更該多於批判性,此時若能捲起袖、幫把手,更勝於旁觀看笑話。再次強調,新常態只是階段性,「轉型」才是真目的,而且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
中國自1980~90年代推動所謂「改革開放」後,經歷了20~30年的高速成長期,每年經濟成長率幾乎均呈兩位數百分比前進,不僅換得跳躍式的外匯存底增長和國民人均收入逐年上升,同時也積累下負面的結果,包括嚴重的環境污染與低效高能耗的產能重複投資,而政府機器則衍生出既得利益者的暴富、金權結合的貪腐,以及只看數字不重實質的形式主義掛帥。這個運轉30年的機器需要休息與調整了,中國新一代的領導人站上舞臺後,深知其擔之重、其任務之關鍵,「新常態」這個思維與焉產生,並逐步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綱領。
2014年5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地方考察時,首次提出「新常態」這個新名詞與新概念,事後各種評論及政府的官方定調陸續呈現在世人面前,在此筆者不再對其主題重複贅述,而就「新常態」即將落實的施政對於企業運作,乃至財務操作的影響,分享個人的觀點與預測:
一、 經濟成長由高速調降為具持續性的中高速
在廉價勞工和人口紅利失去競爭力後,大陸的經濟成長已進入不能回頭的尷尬下滑期,繼續橫衝直撞只能等著「硬著陸」;若轉型成功,則還有機會在「軟著陸」後來個華麗轉身。然而,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想輕巧轉身談何容易,面對的是失業率的高砌與產業提升不可及的風險。「中高速」可以視為一種自我安慰的期望,要立刻擺脫低成本、高污染的結構,收掉低效率、高耗能的產業,不是喊一個較低的經濟成長數字就能解決的。從財務角度來看,在果斷切斷這條臍帶的同時,充裕的貨幣供給與寬鬆的貨幣政策是必須的,為老企業在去化這些沉入成本及新興企業在掙扎冒頭的同時,提供較低廉的資金,讓他們緩口氣或吸口氣,得以度過緊要關頭而順利的存活下去。現階段所謂的「產業轉型」,重點在於服務型產業產值的竄起,象徵著大量就業崗位的滿足,也意味著在投資與出口雙雙不濟的情況下,內需市場的刺激。
二、 總量變區間/粗放轉精準的調控模式
央視網有一段話闡述得極為傳神:「新常態帶來了一系列多年求之不得的新變化,針對調整伴隨的強烈陣痛與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放棄了沿用多年、數度輪迴的強刺激做法。由過去的總量調控改為區間調控,投資方式由大水漫灌改為噴灌和滴灌,投資投向由以往的粗放式改為精準式定投,更加注重向補齊城鄉基礎設施等短板傾斜。」這段話具體落實始自2014年兩次針對三農的定向降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未來這種定向的做法仍會持續,以確保嗷嗷待哺的中小微企業與農民/農業受到政策的貼身照顧,而不是讓資金在流到他們家門口前,已被央企與國企吸乾,或是根本得不到銀行的輸血。預判「定向降準」應會較「全面降息」來得頻繁,因為後者仍屬大水漫灌範疇,這種水會四處亂流,極難控管,且貨幣利差會影響匯率,畢竟人民幣因利差而產生大幅貶值的預期或實質,是人民銀行在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當口最不樂見的。
三、 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及行政權力下放
我們寧可將一黨專政的缺點放在一邊不談,因為這個模式在某種條件下,政權相對穩定,但不諱言的,政黨、軍隊、執法機關等所有公部門都掌控在一個權力之下,時間久了,其貪腐、低效、官僚等弊病無可避免。改革或不改革都有動搖國本的風險,中國睿智的領導人勇敢選擇了直面衝擊,雷厲風行與既往深咎的結果,產生了寒蟬效應,公部門的不作為與不願當責有擴大蔓延的趨勢。反觀與企業財務及貿易相關的外匯管理/銀行監管/關務系統,卻在這方面執行得可圈可點,舉凡在法規/辦法大框架的規範下,均能站在服務企業的立場,合理給予適當的彈性調整、主動想方設法協助企業解決問題,從善如流的接受與國際運作接軌的作業建議,不過這些亮點尚未在稅務系統中看到。
四、 金融面的開放與限縮
一面踏上利潤只准增不得退的不歸路,一面迎接利率自由化獲利萎縮的肉搏戰,還要外禦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與影子銀行等新興金融兵團的圍攻,壓箱底的房地產質押與貸款正逢山雨欲來,盤根錯節的地方政府債務還積重難返,這就是目前國營金融機構的「新常態」。開放意謂著分食大餅的競爭者增多,是新來者的機會,卻是既得利益者的割肉,甚至淘汰,此時企業反倒成了鷸蚌相爭中的漁翁。在風險與報酬的掂量下,金融市場上環肥燕瘦的理財產品任君挑選,或來自銀行、證券、信託、互聯網,或產品是存款、國債逆回購、理財套餐、私款量身定制,對於企業理財創益來說,何嘗不是一個絕佳的契機。即使不踏足資金進入房市/股市的紅線,不進入高風險的投資禁區,企業想要獲得合理但豐碩的利潤仍不難。
大陸的經濟計畫以五年為一個基數,「十三五」就是65年,這一代正接棒了大船駛向何方的神聖使命。「新常態」其實是新動態,前行的過程中,常態是短,動態卻長,短暫的風平浪靜夾雜著經常的風雨飄搖,領導人的企圖心與魄力隨時面臨挑戰。如今中國的任何動靜均足以影響全世界,世人看中國已不能再是頭戴斗笠、手搖舢板的歧視眼光,對於內部改革的陣痛與混亂,建設性更該多於批判性,此時若能捲起袖、幫把手,更勝於旁觀看笑話。再次強調,新常態只是階段性,「轉型」才是真目的,而且只能成功,不許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