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號 心動時刻
味道──《入味》一書讀後
華煦供熱 / 郭延山
一個人的味蕾,就像一位妙齡少女。味蕾對於味道的辨識,正如少女對於初戀的懷念。酸、甜、苦、辣、鹹,儘管經過時光的流逝,那份味道依舊留存在記憶中。
媽媽的味道──豬血豆腐
家,是一個人最原始的渴望,尤其媽媽的味道更是令人難忘。在家裡,媽媽總是溫情的看著身邊的孩子;在異鄉,媽媽總是絮叨著趕緊回家,給你做好吃的。
漸涼的初秋,天還未全亮,媽媽便趕個大早前往集市,採買新鮮的豬血和老字號的小磨豆腐。凡是鄉下長大的孩子都有親眼見過殺豬的經驗,在殺豬人熟練的刀法下,新鮮的豬血夾雜著陣陣熱氣,汨汨的流入事先準備好的盆中。微涼的天氣裡,豬血漸漸凝結成塊,只有趁著大早,才能買到最新鮮的豬血。而豆腐必定要小磨的豆腐才好吃,有別於電動打磨的設備,小磨豆腐必須靠著人工以手動的石磨細細磨就,豆腐最終成功與否,取決於老師傅的點鹵幻化。正因為工藝複雜、過程要求較高,每日產出量有限,因此也要特別起早才能買到。
豬血豆腐的烹製方法並不複雜,只要將豬血、豆腐切成小塊,先以川燙的方式除去豬血的血腥味和豆腐的豆腥味,再將薑絲和蔥段煸出香味(也可以加入一點紅色尖椒)後,燴入豬血和豆腐翻炒片刻,加水淹過食材,再煮上7~8分鐘,佐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我偷偷用手捏了一塊熱氣騰騰的豬血豆腐送進嘴裡,媽媽見狀,假意的拍了拍我的頭,笑罵:「饞慫」(家鄉話,「饞鬼」的意思)。抬頭的一瞬間,與母親微笑的雙目對視,看到的是滿滿的幸福。原來,我還是從前那個小屁孩,深深依戀著母親。
爸爸的味道──清燉肉圓
爸爸平時比較忙,日常燒菜做飯都由媽媽一手包辦,但那個年代的男人有別於現代,廚藝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關鍵時刻才小露身手。有時爸爸興致一來,圍起圍裙,微微一撇嘴,掌起勺就好似飯店的大廚。
淮揚菜的三頭宴裡,有一道著名的「清燉獅子頭」,嫩而不破,入口肥而不膩,鮮而不過。經過民間的烹製工藝簡化,雖然達不到最佳口感,但在平常家宴中也算是排在前幾位的。
除夕之日,爸爸會將精選的五花肉(夏季「肥四瘦六」、冬季「肥六瘦四」),刀起丁成,再手持雙刀,將之剁爛成泥。相較於電動絞肉機,手剁成泥的五花肉更能保存肉質的纖維,在成品最終成形上,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接著,取適量蔥、薑,剁成泥混入肉中,再加少許鹽,充分攪拌,打上勁後,靜置30分鐘。另一方面,將砂鍋上灶,置溫水,開小火,取大肉泥以掌心搓成圓球狀,輕輕放入砂鍋中。溫水小火可防止熱水過於沸騰翻滾,導致肉圓破形,而為保留食物的美味,下料完畢後必須加蓋,持續以小火慢燉3~4小時,起鍋前,再加入少許鹽、天然調味料,以及川燙後的菜心,待其入味,即可上桌。
煨燉4個小時之後,鮮美的肉質已與湯汁融為一體。「砣子(家鄉話,「肉圓」的意思),上桌了!一人最多吃一個哦!」爸爸得意的宣佈。「爸,新年快樂!咱爺倆走一個!(家鄉話,「喝一杯」的意思)」
我的味道──紅燒鯿魚
雖然算不上是個吃貨,但對於吃,我多少還是有點追求。或許正是這點追求,拿手小菜還是能夠做上幾道,不至於看著鍋碗瓢盆沒有飯吃。另一方面,也為了培養女兒對父親的崇拜感,偶爾休息日,我也會親自下廚,畢竟留住「小情人」的心,先要「俘虜」她的胃。
「爸爸,今天我們吃什麼啊?」巴唧著嘴的小人問我。
「做妳最愛吃的紅燒鯿魚。」
牽起她的小手,我們來到菜市場,詢了老闆價格後,選定一條1斤半的鯿魚。老闆的服務到位,順便幫我們將鯿魚破肚清腸的準備妥當。
返家後,趁鮮,我先將魚洗淨瀝乾,再將蔥、薑、蒜切段、切片備用。起油鍋,趁鍋8分熱時,將魚輕滑入鍋,煎黃兩面,緊接著放入蔥、薑、少許老抽、幾瓣蒜片,再加水蓋過魚身,並勻撒2匙白糖。待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煮20分鐘,最後再開大火,微收湯汁。盛盤上桌前,順手甩上青綠蒜葉丁以點綴。
紅亮透光的湯汁,伴隨著肉嫩爽滑的魚肉。「小情人」安穩的坐在餐桌前,鹹甜的口味正合她意,甚至比平時多吃了半碗飯。摸摸圓圓的小肚子,她豎起大拇指:「爸爸做的紅燒鯿魚最好吃了!」
味道的含義
旅行時,懷著獵奇的心,品嚐當地的美食,感受不同的味道,能豐富自己對於味道的體會。但是,有一種味道絕對不可取代,不管單身,或是攜家帶眷,漂泊異鄉的遊子對於家的味道始終無比依賴,永遠眷戀渴望。因為,味道也是一種情感。不一樣的食材,不一樣的烹製技巧,只要加入了情感,就是你最想要的味道。
*註:
《入味》,作者為左壯,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於2014年06月出版。作者嘗試從異文化學者的視角,描繪世界各地華人的飲食文化:從青海到上海;從加拿大洛基山到內蒙大草原;從古羅馬到今日紐約;甚至從西雅圖富豪到貴州山區平民百姓;從中國傳奇「雜碎」到哥本哈根迷幻「野間」……等,將人性、自然、廚藝燴為一爐,堪稱世界美食學的拓荒之作。
******************************************
媽媽的味道──豬血豆腐
家,是一個人最原始的渴望,尤其媽媽的味道更是令人難忘。在家裡,媽媽總是溫情的看著身邊的孩子;在異鄉,媽媽總是絮叨著趕緊回家,給你做好吃的。
漸涼的初秋,天還未全亮,媽媽便趕個大早前往集市,採買新鮮的豬血和老字號的小磨豆腐。凡是鄉下長大的孩子都有親眼見過殺豬的經驗,在殺豬人熟練的刀法下,新鮮的豬血夾雜著陣陣熱氣,汨汨的流入事先準備好的盆中。微涼的天氣裡,豬血漸漸凝結成塊,只有趁著大早,才能買到最新鮮的豬血。而豆腐必定要小磨的豆腐才好吃,有別於電動打磨的設備,小磨豆腐必須靠著人工以手動的石磨細細磨就,豆腐最終成功與否,取決於老師傅的點鹵幻化。正因為工藝複雜、過程要求較高,每日產出量有限,因此也要特別起早才能買到。
豬血豆腐的烹製方法並不複雜,只要將豬血、豆腐切成小塊,先以川燙的方式除去豬血的血腥味和豆腐的豆腥味,再將薑絲和蔥段煸出香味(也可以加入一點紅色尖椒)後,燴入豬血和豆腐翻炒片刻,加水淹過食材,再煮上7~8分鐘,佐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我偷偷用手捏了一塊熱氣騰騰的豬血豆腐送進嘴裡,媽媽見狀,假意的拍了拍我的頭,笑罵:「饞慫」(家鄉話,「饞鬼」的意思)。抬頭的一瞬間,與母親微笑的雙目對視,看到的是滿滿的幸福。原來,我還是從前那個小屁孩,深深依戀著母親。
爸爸的味道──清燉肉圓
爸爸平時比較忙,日常燒菜做飯都由媽媽一手包辦,但那個年代的男人有別於現代,廚藝還是有兩把刷子的,關鍵時刻才小露身手。有時爸爸興致一來,圍起圍裙,微微一撇嘴,掌起勺就好似飯店的大廚。
淮揚菜的三頭宴裡,有一道著名的「清燉獅子頭」,嫩而不破,入口肥而不膩,鮮而不過。經過民間的烹製工藝簡化,雖然達不到最佳口感,但在平常家宴中也算是排在前幾位的。
除夕之日,爸爸會將精選的五花肉(夏季「肥四瘦六」、冬季「肥六瘦四」),刀起丁成,再手持雙刀,將之剁爛成泥。相較於電動絞肉機,手剁成泥的五花肉更能保存肉質的纖維,在成品最終成形上,能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接著,取適量蔥、薑,剁成泥混入肉中,再加少許鹽,充分攪拌,打上勁後,靜置30分鐘。另一方面,將砂鍋上灶,置溫水,開小火,取大肉泥以掌心搓成圓球狀,輕輕放入砂鍋中。溫水小火可防止熱水過於沸騰翻滾,導致肉圓破形,而為保留食物的美味,下料完畢後必須加蓋,持續以小火慢燉3~4小時,起鍋前,再加入少許鹽、天然調味料,以及川燙後的菜心,待其入味,即可上桌。
煨燉4個小時之後,鮮美的肉質已與湯汁融為一體。「砣子(家鄉話,「肉圓」的意思),上桌了!一人最多吃一個哦!」爸爸得意的宣佈。「爸,新年快樂!咱爺倆走一個!(家鄉話,「喝一杯」的意思)」
我的味道──紅燒鯿魚
雖然算不上是個吃貨,但對於吃,我多少還是有點追求。或許正是這點追求,拿手小菜還是能夠做上幾道,不至於看著鍋碗瓢盆沒有飯吃。另一方面,也為了培養女兒對父親的崇拜感,偶爾休息日,我也會親自下廚,畢竟留住「小情人」的心,先要「俘虜」她的胃。
「爸爸,今天我們吃什麼啊?」巴唧著嘴的小人問我。
「做妳最愛吃的紅燒鯿魚。」
牽起她的小手,我們來到菜市場,詢了老闆價格後,選定一條1斤半的鯿魚。老闆的服務到位,順便幫我們將鯿魚破肚清腸的準備妥當。
返家後,趁鮮,我先將魚洗淨瀝乾,再將蔥、薑、蒜切段、切片備用。起油鍋,趁鍋8分熱時,將魚輕滑入鍋,煎黃兩面,緊接著放入蔥、薑、少許老抽、幾瓣蒜片,再加水蓋過魚身,並勻撒2匙白糖。待大火燒開,轉小火燜煮20分鐘,最後再開大火,微收湯汁。盛盤上桌前,順手甩上青綠蒜葉丁以點綴。
紅亮透光的湯汁,伴隨著肉嫩爽滑的魚肉。「小情人」安穩的坐在餐桌前,鹹甜的口味正合她意,甚至比平時多吃了半碗飯。摸摸圓圓的小肚子,她豎起大拇指:「爸爸做的紅燒鯿魚最好吃了!」
味道的含義
旅行時,懷著獵奇的心,品嚐當地的美食,感受不同的味道,能豐富自己對於味道的體會。但是,有一種味道絕對不可取代,不管單身,或是攜家帶眷,漂泊異鄉的遊子對於家的味道始終無比依賴,永遠眷戀渴望。因為,味道也是一種情感。不一樣的食材,不一樣的烹製技巧,只要加入了情感,就是你最想要的味道。
*註:
《入味》,作者為左壯,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於2014年06月出版。作者嘗試從異文化學者的視角,描繪世界各地華人的飲食文化:從青海到上海;從加拿大洛基山到內蒙大草原;從古羅馬到今日紐約;甚至從西雅圖富豪到貴州山區平民百姓;從中國傳奇「雜碎」到哥本哈根迷幻「野間」……等,將人性、自然、廚藝燴為一爐,堪稱世界美食學的拓荒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