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號 封面故事
前瞻思維擘新局 亞泥花蓮廠再造競爭優勢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輯
競變的環境下,愈來愈多行業面臨優勢消失的困境,就連一般人印象中總是「不動如山」的礦場作業也不例外。曾經,能一氣呵成的將礦石從海拔740m下運到海拔40m平地的「直井捷運系統」,是亞泥花蓮廠的驕傲,然而,隨著礦產資源的改變,昔日的光榮逐漸暗淡。為了重返榮耀,亞泥團隊自力開發初碎系統一次移機,不僅省下可觀的原料外購費,更徹底解決目前採礦作業面臨的許多難題,也因此贏得2015年「遠東精神獎──前瞻創新類」優等獎。本期將帶您深入了解,花蓮廠如何藉由持續改造,再創競爭優勢!
|
花蓮太魯閣地形險峭陡峻,若想將位於高海拔的礦石下運至平地,無疑是一項艱鉅的挑戰,不過,早在1980年,亞泥花蓮廠即首創「直井捷運系統」,在直井口設立半移動式初碎機,將礦石破碎、投井後,利用重力作為礦石輸送之動力,由井底盤飼機、帶式輸送機將礦石拉出,送往下游工廠輾碎、鍛燒直至成品,每年生產約650萬噸石灰石,供應三套水泥窯生產高品質水泥,聞名遐邇。
不過,這套半移動式初碎機與直井捷運系統必須依據開採進度,每隔1~5年將初碎機從高海拔位置移至較低海拔位置,自1989年至2010年間,已歷經6次移機,除了每次移機所費不貲之外,2010年以來,礦場大量露出鋁、鎂質岩層,不但無法直接用來生產高品質水泥,同時也壓住下方高品位的石灰岩;加上直井捷運系統初碎、運搬作業面積廣達7.5公頃,佔總採場面積34%,導致可開採範圍縮減,高品位石灰石供應量嚴重不足。為此,亞泥花蓮廠只得外購石灰石作為摻配,每年耗費數億元,影響成本甚鉅。
「過去曾為廠區帶來優勢的碎石系統,隨著開採腹地的縮小,已不知不覺成為包袱。」採掘組游象麟主任坦言,「為了提高生產效益,我們必須盡快做出改革,使礦場的利用更具彈性。」因此,游主任率領團隊,以創新的思維,著手規劃新初碎系統。
首先,採掘團隊利用鑽機,在採場進行全面性的地質探查,分析鑽探岩屑、詳算礦量與成份,以掌握未來開採礦層岩性。緊接著,審慎選定初碎機設置地點,務求能降低對景觀、環境之衝擊,並可充份利用礦場內各式岩層。
團隊最後決定,將初碎機一次到位的遷移至山下,一方面可減少往後逐階下移產生的工程費用,另方面亦可充份開採原先位於初碎系統範圍下方之高鈣石灰石,用以摻配礦場內大量露出之高鋁、高鎂石灰石,減少鉅額外購成本。
決定初碎機設置的位置後,游主任還要面臨幾項難題,包括:移機後之初碎系統必須保有原系統儲料、緩衝之功能,滿足既有三套水泥窯的石灰石需求,而且能進一步改善石灰石品質調配之即時性與控制精準度。「有鑒於原直井系統約可存放1萬噸礦石供次碎系統生產,為保有貯礦功能,我們特別將移機後初碎系統的卸料帶運機升高4m,以增加秀林堆石場的貯礦量,同時,堆石場內分區貯放高鈣、高鋁、高鎂等不同成份原料,使石灰石下料的品質更為準確、穩定。」
不僅如此,團隊也善用地形,利用下坡輸送帶動發電,以供應下坡帶運機與卸料帶運機部份用電;載重卡車還可利用下坡運輸,每年節省可觀的油耗量,並降低碳排放量。而為了撙節成本,不但充份利用原初碎機的主要機械元件及備品於系統中,更大量採購耐用且價廉之部品,甚至將油壓控制與動力系統改為全電力操作,整體過程全部由工務、電儀及採掘等部門現有人力自行設計、監造及組裝,充份展現團隊精湛的專業技能,游主任滿意的說,「未來六年內,花蓮廠不需再外購石灰石,可節省10多億元之外購費,並且免去高達上億元的移機費用,而在環保節能上,也可降低16%的卡車油耗、節省50萬度運輸用電,將石灰石的生產成本一舉降低33%,強化廠區競爭力之外,亦達到節能省電、環保綠化的效能。」
系統上線後,專案團隊還發現另一項收獲:由於先前使用之直井井壁隙縫多,以往每當礦山連日降雨,經常導致嚴重滲水,礦石與泥石共同沖入帶運機後,不時引起堵料問題,必須停機、排水、等候瀝乾,影響生產排程。而該初碎系統不需經由直井,因此無地下水導入礦料內的困擾,可有效摒除天候對生產效能之影響。
當然,在提升整體生產效能之餘,花蓮廠也沒有忽略了對環境、鄰里的關懷。為避免移機後新位置產生之噪音影響附近居民,專案團隊先觀察礦石碎石與輸送過程中之主要噪音來源,在適當位置設置緩衝樑與積料鈑,並於初碎機與帶運機轉站增設隔音牆,日前於民宅實地量測,噪音值已低於背景音量,符合環保法規與民眾之期望。而在預防粉塵污染方面,團隊也利用防塵網包覆帶運機、PLC定時自動灑水等措施,以抑制、阻隔粉塵。
亞泥花蓮廠自成立以來,礦區之植生綠化與廠區之優美環境向來有目共睹,此次移機後之初碎系統依然一本初衷,克服地形限制,為公司節省鉅額成本之餘,更加強許多節能措施,提昇環保與企業形象。誠如游主任在「遠東精神獎」的領獎臺上所呼籲,「唯有創新,才能存活!」未來,廠區團隊仍將持續發揮遠東人精神,精算配料、即時管控、機動調整,充分利用礦場副原料,並且嚴格掌控開採作業之震動與爆音,力求企業與環境同步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