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7年02月號 領航者的話

從全球行動支付趨勢看臺灣市場發展

遠傳電信總經理 / 李彬

  臺灣行動支付第一部專法於2015年通過,相關業者紛紛搶進此領域,2016年也因此被稱為「臺灣行動支付元年」。本文將與大家分享對於國際和臺灣行動支付發展的觀察,雖然臺灣開放的腳步較其他市場慢,但隨著政府與業界的共同努力,相信必能急起直追,達成「2020年電子支付使用率倍增」的目標。
  
全球行動支付市場趨勢
  談到行動支付,必須先了解有哪些可能的使用者。目前全球人口約73億,網路的使用者大約34億人,其中較活躍的使用者約有23億;至於手機的使用人口則已超越半數,約38億,活躍使用者約20億,這正是Google不斷努力擴大網路覆蓋範圍的原因,希望能增加更多上網的人口。

  臺灣目前手機普及率已達到82%,加上HCE、NFC……等技術的快速發展,相當有利於推廣行動支付。以下簡單將行動支付分為三個類別:
一、 行動商務(C2B Payments):主要是個人的網路購物行為,透過行動載具或APP完成支付,包括:微信支付、Apple Pay等,也是大眾最耳熟能詳的領域,尤其中國行動/電子支付的比例相當高,有位同仁因為到大陸出差9天,就改變了原有使用現金的習慣,轉為只帶手機出門,由此可知,行動支付在不同環境、不同國家,普及程度差異很大。

二、 個人對個人轉帳(P2P Payments):例如「微信紅包」的推出,讓民眾過年時可以透過P2P Payment,透過手機發放現金紅包,帶起了P2P交易的浪潮。

三、 近端支付(Proximity Payments):也就是所謂的「嗶經濟」,舉凡:手機悠遊卡、HappyCash,或是打開APP以QR Code/條碼掃描付費(如星巴客APP綁定會員卡),都屬於此範疇。

  一般而言,電子支付包含實體的卡片消費,這是與行動支付最大的不同,以下將以廣義的電子支付來探討其成長趨勢。

  綜觀全球市場,成長最快的是「近端支付」,但是「網路商務交易」目前仍是金額最大的一類。預估整體市場從2014至2019年,將成長14.5倍,其中,C2B交易佔比將從71.6%降到62.7%;P2P交易由21.4%略升至24.5%;近端支付則從6.7%成長至12.8%,而我認為,臺灣的發展將不會和全球相差太遠。另外,在交易金額上,全球也呈快速成長的曲線,預估主要市場總交易金額將從2014年的586億美元,成長至2019年的815.58億美元,主要成長來源為西歐、大洋洲、東亞/東南亞、北美等地。

  其中,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等國,積極朝無現金社會邁進,行動支付比例很高,例如:丹麥政府宣布,2016年1月推動無紙鈔的全國數位付款,560萬人中有200萬人使用行動支付;挪威和瑞典在2016年的現金交易只剩下6%;英國2014年電子支付佔52%,2024年將達66%;而中國2016年的行動支付比例也達到50%。正巧我前陣子前往瑞典參訪,發現當地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使用行動支付,除了政府政策支持外,實體銀行經營成本日益升高也是主因之一,尤其電子支付交易具高安全性,銀行可省下大量的保全費用,搶案的發生率也逐年下降,綜合商業利益、社會利益等因素,電子支付在北歐市場發展非常快速。另一方面,印度也全面打造電子支付系統;菲律賓的手機付款市場也很成熟。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即將進入印度市場,相信未來電子支付在整個東南亞市場會有更快速的進展。

  行動支付發展大致可歸納出以下四大趨勢:
一、 簡單化、數位化、行動化:這也是促使民眾從現金支付轉為行動支付的重要條件。目前許多行動支付在介面設計上仍不夠簡單,造成使用過程不夠順暢,影響民眾使用意願。此外,我們也應檢視企業內部、前端行動支付收銀體系、轉帳體系、認證體系……等,是否都已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數位化,如此一來,整個生態系統才能快速發展。而由於行動載具在臺灣已經相當普及,因此對臺灣而言,行動支付的推動不會是太大挑戰。

二、 跨界消費:進入行動支付的場域,非常強調生態系,目前微信支付堪稱是市場上做得最完整的生態體系,幾乎涵蓋了每個生活面向。這其實並不容易,因為需要號召所有商家加入這個體系,甚至是競爭對手共同合作,才能將市場做大,不過,相信在行動支付發展的過程中,跨界消費的趨勢會愈來愈明顯。

三、 虛實整合:Amazon在西雅圖開了第一個Amazon Go實體商店;阿里巴巴2016年也在天津開辦第一家實體店,虛實整合將會從過去的「量變」轉為「質變」。

四、 聰明消費:過去消費模式是B2C的概念,由商家推出商品或服務供消費者購買,但隨著社群力量、資訊力量興起,消費模式漸漸朝C2B的方向逆轉,亦即由消費者提出需求,而商家則必須快速滿足需求。

臺灣行動支付市場狀況
  臺灣的現金交易目前仍高達74%,甚至居亞太主要國家之冠,深究原因可以發現,臺灣的金融基礎建設相當完善,根據統計,全臺ATM多達27,411臺、擁有5,945家金融機構、超過10,000家便利超商,民眾提領現金十分便利,自然不需要使用行動支付。不過,此現象仍有機會改變,2015年臺灣民眾使用各式行動支付的總交易金額僅有5億,電子錢包使用率也只有13%;而截至2016年10月底,行動支付總金額已迅速成長至20.2億元,顯示從2015年通過電子支付機構專法後,已成長超過300%,這與臺灣手機普及有很大的關係,其中逾60%已使用行動支付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偏好度高,尤其20~35歲族群,嘗試的意願最高,這是成功的第一步,相信未來臺灣有機會可以快速追上國際的腳步。

  臺灣於2016年5月推出「金融科技發展白皮書」,提出電子支付5年倍增計畫,也就是在2020年達到52%的電子支付比例,然而,發展電子支付,在應用面、管理面、資源面、基礎面都有許多功課尚待完成,尤其基礎面,第一項關鍵技術為區塊鏈。上一次瑞典之行,我發現瑞典已整合全銀行體系來發展區塊鏈技術,此項技術勢必將帶動未來網路交易生態的改變。另一項是身分認證,能否在安全的前提下,以更簡單的方式進行身分認證,是基礎建設極為重要的部分,我認為以手機門號做單一認證,應該是目前進入實名制最簡單的方式。

   臺灣電子支付逐漸進入百家爭鳴的階段,除了金融業本來就屬於此範疇,第三方支付業者也愈來愈活躍;當然也有網路商務業者因為交易與支付息息相關而有意加入角逐;有趣的還有遊戲業者,例如智冠科技的「智付寶」、遊戲橘子的「橘子支」都躍躍欲試。另外,包括電信業者、系統服務業者、軟體服務業者……等,亦都蓄勢待發,因此在資源方面,人才培育更顯重要,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創意出現。

行動支付發展的挑戰
  每一項新技術、新發明的問世,都必須從消費者角度思考方能成功,因此,我們也要捫心自問,為什麼消費者要使用行動支付APP?以我個人為例,使用friDay錢包後,可將所有會員卡、信用卡、交通票證,甚至公司門禁卡通通整合在一支手機上,方便性自然不在話下。但是,有這麼多業者搶食這塊大餅,要如何與消費者產生最大的黏著性,這是業者必須思考的課題。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會面臨太多選擇,到底哪個才最合適?這也有待業者對消費者行為、不同族群、使用習慣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提供最適切的服務。

  至於商家更是有重重阻礙尚待克服,首先,臺灣仍未整合所有支付系統,因此常看到商家結帳櫃檯擺滿各式的POS機,甚至有許多小店家,根本沒有足夠的技術人才和資金為了每一種支付去修改POS,除了機器之外,還有手續費及營業稅問題,若是沒有更大的誘因去吸引商家改變,就無法為消費者創造使用場景,這將形成惡性循環。

  總結而言,國內行動支付發展的挑戰,在消費者端包括:安全性仍有疑慮、使用體驗和方便性仍不足、可使用商家不普及、國人消費以現金為主、手機支援度不高等問題。商家方面,欠缺吸引客戶使用誘因、額外效益不明顯、客戶使用度不高、需負擔額外金流成本、需負擔POS修改成本、收銀臺設備繁多、銷售人員教育訓練等,也是實際問題。對支付業者而言,市場過度競爭、技術及營運成本、智能的POS及便利的身分認證、行銷差異化不高、有效能的風險管控、跨產業的合作與整合……等,都是一大挑戰。

  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開創良好的商業模式之外,法令的開放更是關鍵,例如前述的北歐國家宣佈邁向無現金社會,就連鄰近的南韓也預計2020年不再發行硬幣,代表許多行為的改變要靠政府政策和業者一起努力,才能快速達到目標。目前臺灣法令有幾點值得再深入探討,包括:身分認證手續嚴格、交易限額/儲值限制、整體行動支付或數位金融產業政策仍未有通盤考量,也無法一體適用;另外,人才及專利技術需要更加重視,才能啟發更多創新。

  唯有打造完整的行動支付生態體系,才能真正把支付完整連結大眾的生活。尤其交通支付是非常重要的場景,就連不支援NFC的APPLE,為了打入日本市場,也不得不開放支援 FeliCa,以滿足支付在交通上的需求。遠傳也與遠東關係企業積極合作,從集團內各個場域開始並結合票證金融業的合作夥伴,擴大所有通路與使用範圍,積極打造台灣最完整的生態圈。希望消費者每天一起床,就能透過friDay錢包完成生活所需,讓支付更多元、生活更豐富、消費更聰明、娛樂更方便,我們希望以「簡單生活,輕鬆消費」做為發展行動支付的終極目標,相信若能達到簡單、輕鬆兩大指標,臺灣必定能在2020年完成行動支付使用率倍增的願景,甚至再超越!(本文彙整李彬總經理於「2016經濟日報創新論壇」專題演講)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