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號 集團簡訊
裕民航運召開2017年股東常會
裕民航運 / 黃一珍
裕民航運6月13日於臺北國軍英雄館召開2017年度股東常會,由徐旭東董事長親自主持,會中報告2016年合併營收為新臺幣(以下同)65.17億元,合併淨損8.78億元,稅後每股虧損為1.04元。雖然首度面對虧損,會中仍通過以法定盈餘公積發放現金每股0.75元回饋股東,此外裕民依舊維持健全的財務結構,帳上保留未分配盈餘及可供分配法定盈餘公積合計為121.72億元,達每股14.4元可供未來年度盈餘股利之分配,之後也將持續努力創造績效回饋股東。
近幾年散裝航運市場情勢嚴峻,2015年至2016年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連續兩年平均低於1仟點,2016年甚至出現歷史低點290點,整年平均673點亦是歷年最低。所幸2017年初,不論是經濟數據或運費指數都出現了復甦的訊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上調至3.5%,是兩年來首度上修全球成長預估,此外,IMF也上調對中國今明兩年的成長預估。而中國、印度及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持續擴展的基礎建設也是一項好消息,美國新任總統川普上任後,計畫了兆元基礎建設投資藍圖,而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 2017年的報告指出,從2016年起未來10年,美國的基礎建設需投入共4.59兆美元進行重整改造。此外,根據亞洲開發銀行2017年2月最新報告,亞太地區2016至2030年基礎建設投資缺口高達26兆美元,其中能源及運輸項目占總投資金額88%,顯示全球基礎建設需求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還有中國在五月召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反映此計畫正積極佈署進行中;而臺灣政府推動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和印度與日本聯手推出的「自由走廊(Freedom Corridor)」,都是帶動基礎建設需求的正面訊息,將有助於改善低迷的散裝航運市場。
從散裝船噸供給面來看,船舶成長率自2013年開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成長率從10%以上減緩至近兩年每年僅有2%的成長,2016年底,新船訂單占現有船舶數量的比例已降至17%,交船數量也從最高峰的1億載重噸,回落至不到5仟萬載重噸,顯示船舶增長速度已逐漸減緩,根據BIMCO預測,未來2至3年的船舶淨增加量將維持低成長,有助於供需的平衡。再加上今年九月船舶壓艙水處理公約即將生效及2020年全球航運採用低硫燃油等環保法規,將對老舊船舶的營運成本帶來更大的壓力,可望加速老舊船舶的淘汰。
裕民秉承維護海洋生態的企業責任,自2012年以來依循集團「創新」的企業準則,採取積極應變策略,陸續淘汰15艘老舊船舶,在船價相對低檔的時刻積極導入全球創新技術,建造完成 26艘兼具高艙容、低油耗及減排放優勢的新一代高能效新船,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經由裕民與船廠合作結合商業數據與新式科學工具,新製海岬型船舶與靈便型船舶除了提高艙容外,其能效指標(EEDI)低於國際標準25%與32%,名列世界前茅。隨著新建船舶的加入,裕民自有營運的散裝船隊船齡降低至六年,其中,高能效節能船舶載重噸比重高達七成,使裕民保有差異化優勢,提升經營績效與獲利,為迎接航運散裝市場復甦做足準備。此外,裕民航運積極在研發模式與商務創新上佈局,領先加入「綠色走廊(Green Corridor)」計畫,成功開發全球首例具有經濟可行性及環保特質,以液化天然氣為燃料 (LNG-fuelled)的210,000載重噸,超大艙容Newcastlemax海岬型散裝貨輪,並於日前於挪威奧斯陸發表具體成果。
在營運管理方面,裕民結合「管理創新」與「大數據應用」概念,導入智能管理,藉由愛立信「航運雲」(Ericsson Maritime ICT Cloud)服務,蒐集最即時的船舶資訊,同時也利用VOS (Voyage Optimization System),監控船舶的航速航行,優化燃料消耗量。經由公司與船隊數位化及資訊流的互通,提昇船岸雙向的能見度,在降低營運成本的同時,也增進企業內部及外部客戶和夥伴的溝通效率。另外,為了改善重大海事案件發生風險,在「組織創新」上,特別成立「船舶安全紀律督導」(Safety Discipline Officers)小組,全面推動船舶安全稽查、管理紀律及操作知能提昇,保障船員擁有安全的作業環境,降低海事風險,為顧客提供更高效優質的服務。
裕民航運目前擁有Capesize、Panamax、Post Panamax、Supramax、Ultramax、水泥船及超大型油輪(VLCC)等船型,營運、在建、合資及受託管理的船隊總數達47艘,總載重噸位為599萬噸,海外有新加坡及香港、廈門等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