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7年09月號 生活情報

打造「腎」利人生「藥」當心

亞東醫院藥學部 / 翁語伶藥師

  腎臟是人體的過濾器,負責過濾水分、廢物與電解質,形成尿液排出,調節酸鹼度,維持平衡。此外,腎臟能分泌腎素調控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製造紅血球,活化維生素D維持骨密度。然而,臺灣洗腎率居高不下,根據健保局資料,慢性腎衰竭連年高居臺灣健保費用支出之首,每位病人平均花費近18萬元。網路上存在許多教導如何預防腎臟受到傷害的文章,內容卻眾說紛紜,有人說「西藥吃多容易傷腎」,有人說「不按時吃藥才容易傷腎」,究竟孰是孰非?本期「保健網」將為您詳細說明。


Q1:我吃的藥,說明書上寫「腎功能不佳者須慎用」,是否代表藥會傷腎?
A:肝臟與腎臟是身體兩大藥物代謝器官,腎臟功能不佳時,身體代謝速率就會變慢,藥品容易堆積在體內,可能對身體造成某些危害,說明書上的文字是提醒腎臟功能不好的病人,要特別注意服藥期間的身體變化,並非表示藥一定會傷腎。提醒您,就醫時請主動告知醫師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與用藥史,以保障用藥安全。

Q2:血壓或血糖藥吃太久,腎會壞掉?
A:很多糖尿病、高血壓病人常存在「吃藥會傷腎」的迷思,往往不按醫囑吃藥,甚至自行停用藥物,殊不知血壓、血糖萬一失控,反而更傷腎。以高血壓為例,長期處於血壓偏高的情況下,會讓腎臟血液循環惡化,無法有效排除身體廢物,維持平衡,更會對心臟、腦部等其他器官造成傷害。

  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重要的併發症之一,如果血糖長期控制不佳,腎絲球開始產生病變,到末期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因此按照醫囑,定時服藥、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將血糖、血脂、血壓及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才能預防並延緩腎臟病變。

Q3:我長期吃中藥調養身體,聽說中藥會傷腎,真的嗎?
A:「天然溫和,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中藥觀念深植人心,但其實中藥也是藥,有其特別的藥效、副作用與毒性。國外曾使用含馬兜鈴酸的中藥減肥,引發急性腎衰竭的案例,研究也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毒性,會造成並加速慢性腎臟病惡化,亦有潛在致癌作用,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佈禁用含有馬兜鈴酸的中藥成分及其相關製劑,包括: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及天仙藤。

  為了自己的健康,請停止病急亂投醫的做法,選擇合格的中醫醫療機構就醫,並選購經過認證的中藥材及製劑,聽從專業中醫師及藥師的意見用藥,遵循用藥五不原則:不聽地下電臺或其他不當藥品廣告買藥;不信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下電臺、地攤、遊覽車等場所販賣之藥品;不吃來路不明的藥;不推薦藥品給其他人。

Q4:止痛藥會傷腎,能不吃就不吃?
A:止痛藥種類很多,藥性不同,止痛效果也不同,常見的止痛藥物可分「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兩種。其中,「乙醯胺酚」具解熱鎮痛效果,可直接作用在腦部阻斷疼痛傳導,對於各類輕或中度疼痛均有療效,孕婦及兒童皆可使用。之前曾流傳「吃一顆乙醯胺酚,會在身體內殘留五年」的報導,其實是空穴來風,一般正常成人服用乙醯胺酚後,約5~15個小時大部分藥物即可排出體外,並不會出現體內殘留5年的情形,且成人每日服用乙醯胺酚不超過4公克,兒童每公斤每日用量不超過50毫克,分多次服用,每次至少間隔4小時,也不會引起腎毒性,雖然有少數報告顯示,當急性過量使用時,會導致腎功能不良,但多為可逆性,如果慢性大量使用,才有嚴重腎臟傷害的可能性。

  何謂慢性長期使用?根據國外報告,成人長期持續使用1年以上,而且累積劑量超過1公斤(以一般每顆500毫克的成人劑型而言,相當於2,000顆)時,可能導致嚴重腎臟傷害,市面上含乙醯胺酚成分的止痛藥品種類相當多,購買藥物時,請注意藥品包裝上的成分標示,以免重複服用相同成分的藥物,發生藥物過量的情況。

  另一類型的止痛藥是「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顧名思義,這類藥不是類固醇,但與類固醇一樣具有消炎作用,此類藥物對使用顯影劑、腎功能不佳、心臟衰竭或年長患者風險較高,容易引起急性腎損傷,但值得慶幸的是,停藥並經過治療之後,腎功能大多能恢復。在研究中,雖尚未明確,但大量使用還是有可能產生慢性腎臟損傷之風險。提醒您,適時適量的止痛藥,可避免疼痛的惡性循環,請遵醫囑使用止痛藥,當用則用,當省則省,症狀解除可停用藥物,持續則必須就醫。

  藥物是雙面刃,有好處也有副作用,所以適度且慎重的使用,不但必要也必須,可別因為過於擔心而不敢用藥。不可諱言,某些藥物具有腎毒性,使用時,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在慢性病患者身上,更應仔細調整劑量及追蹤腎功能,如此才能將腎損傷的風險降至最低。此外,平時也要定期健檢,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抽菸飲酒、規律運動、不憋尿,適量喝水,飲食蛋白質及鹽分不過多,如需服用、購買任何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可先諮詢醫師、藥師及其他醫療專業人員,才能常保健康。

*參考資料: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臺灣腎臟醫學會、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食品藥物管理署、正確用藥互動學習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腎臟保健學習手冊》。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