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9年11月號 心动时刻

谁共我,醉明月——秋游辛弃疾故里

远东新世纪 / 刘祖亮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中的文句。讲到济南名士,简直多不胜数,例如:闵子骞、鲍叔牙、曾巩、李清照、辛弃疾、张养浩、房玄龄、秦琼……等。其中,我特别喜欢辛弃疾,不仅是因为他豪迈的词风,更因为他是史上罕见的文武全才。所谓「文武全才」的定义是:文必须流传千古,武得能治军御敌。两千年来,也就几个人能称得上,譬如王阳明、范仲淹、曹操、诸葛亮,以及辛弃疾。既然外派到济南,而济南历城又正是辛弃疾的故乡,无论如何也要去「剑有杀气,词有柔情」的一代词宗故里好好瞻仰一番。
  


  秋分前一天,适逢星期日,幸运的碰上这一周来难得的好天气,所以在饱啖午餐、小睡片刻後,便驱车前往城外40余公里处的辛弃疾纪念馆。

  纪念馆的入口有座石制牌坊,正中央是书法家武中奇写的「辛弃疾故里」五个大字;牌坊左右则是郭沫若题的对联,上联是「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为「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区区26个字,既点出辛弃疾在文学上的成就足以和北宋苏轼并肩,也道尽他英雄盖世却报国无门的遗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村人(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临港),出生时,济南已经沦陷於金国之手。由於幼年丧父,辛弃疾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这位辛赞可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担任金朝的县官,却一直谋划反金事业,经常灌输辛弃疾抗金复宋的观念,还两度令辛弃疾到金国的燕京考察形势。

  西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31年)夏秋之交,金主完颜亮(注1)入侵南宋,北方各地抗金义军风起云涌,在山东有耿京、开赵等人聚众起义,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集约2,000人马,加入耿京的义军,掌书记一职。

  和辛弃疾一起加入义军的还有一位和尚,名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兄弟。没想到义端和尚因为受不了军中劳苦,竟然偷走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邀功。由於义端是辛弃疾引荐给耿京,耿京在盛怒之下,欲拿辛弃疾问罪。羞愧难当的辛弃疾当场立下军令状,誓言追回帅印,随即带了一小队人,连夜追上义端和尚,将其斩於马下,成功追回了帅印,自此耿京对这位年轻的秀才刮目相看。

  辛弃疾劝说耿京和南宋朝廷的正规军配合,一同抗击金兵,耿京於是派遣辛弃疾奉表归宋,宋高宗召见之後,委任辛弃疾承郎务、天平节度使掌书记。西元1162年(绍兴32年闰2月),辛弃疾在北归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立即亲率50名骑兵直驱山东,趁夜混入金营(该地驻紮的金兵达5万之众),活抓正在饮酒作乐的张安国,并押解张安国到建康(今南京)正法。这种深入敌营活抓叛徒的勇气与胆识,震惊了南宋朝野,此时辛弃疾才23岁。

  然而,当时的南宋朝廷但求偏安江南而已,辛弃疾自然不可能受到宋高宗赵构的重用,因此南渡後的辛弃疾,30余年间虽然写了不少关於抗金北伐的建议,深受时人称颂,例如着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南宋朝廷却反应冷淡,仅让他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负责治理民政、整顿治安。在湖南时,辛弃疾於长沙创建了专事剿寇的飞虎军,再次展露军事才华(朱熹称其「选募既精,器械亦备」),但是在对金国的事务上,他依然插不上手,因为南宋朝廷根本没有匡复故土的大志,只寄望北方的金国不要再攻打过来,面对这样的局面,辛弃疾也只能「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虽然有出色的才干,但山东人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辛弃疾难以在南宋官场立足,同时,他「脱北者」的尴尬身份也阻碍了仕途发展;在嘉泰3年(西元1203年)以前,他有不少时间是投闲置散的,也因此产出了大量传颂後世的诗词。

  嘉泰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经高龄64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宋宁宗召见,加封宝谟阁待制(注2)、提举佑神观(注3)。不久後,获任命镇江知府,赐金带。

  担任镇江知府时,辛弃疾曾登临北固亭,一方面感慨报国无门的失落,另方面抚今追昔,写下传唱千古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不久後,因为言官的攻击,辛弃疾再度去职,直到3年多後的开禧3年(西元1207年),才被起用为枢密都承旨,只是诏令到时,辛弃疾已病笃,同年9月病逝,享年68岁。

  对於辛弃疾的际遇,他的好友陆游写道:「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确实是极为中肯的评价。从辛弃疾一生的行事、文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是真诚正直的性情中人。年轻时,杀义端、擒张国安,显现勇武与胆识;中年时,创建飞虎军剿匪;任职滁州知州时,招抚流亡、恢复生产,展现了治理能力;及其垂暮,老友朱熹过世(辛弃疾时年61),当时韩侂胄掌权,朱熹的学说被宣布为「伪学」,许多门生故旧均不敢前往吊唁,辛弃疾不畏禁令,亲往祭拜,并写下留传千古的悼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何等气概!真格是「老来忠义气横秋,交友当交辛幼安」呀!

  只是无论在官场或商战,像辛弃疾这样正直、有理念的人实在很难生存。因为守正不阿,他被朝中的小人排挤;因为有所坚持,被只求偏安的皇帝疏远;由於才华出众,被庸碌之辈嫉妒,於是他注定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一个有才能的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遇到知你、信你、用你的人,就像诸葛亮遇到刘玄德、魏徵碰上李世民、王猛受知於符坚。这种被欣赏、被信任的知遇千载难逢,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後已」不是他的悲哀,而是他的幸运。
  或许是来到纪念馆的时间已逾下午三点,游人已散,游园的一个多钟头中,没有见到其他游客。尽管才整修不久,但整体来说,馆内还是十分陈旧,窗台上积满灰尘,铁门斑白生锈,没什麽文物,只有几座蜡像与辛弃疾生平的介绍图画。比较有看头的是录有他着名诗词的石刻,最有名的墨迹为董其昌所书。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看着空荡荡的纪念馆,忍不住想,似乎圣贤总逃不过寂寞,无论生前还是死後!

  离开时,太阳已西,走在晒满玉米的乡间小径,看着在田埂间骑自行车的长者,以及在夕阳中遛狗的老人,脑中浮起「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的无奈,心中回响的是「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的萧瑟。念着、念着,蓦然回首,未见有人在灯火阑珊处,却见已湮没在淡淡暮色中的辛弃疾纪念馆。

注释:
1.完颜亮出兵南下前曾写下:「移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诗句,气魄虽大,却在南京城外的采石矶为虞允文所败。
2.宋朝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错,继位的皇帝会用一栋建筑物来收藏先帝的丹青、诗词、卸制等。宝谟阁收藏的是南宋光宗的文物,类似的建筑还有:宝章阁、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等。阁内设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职,鼎鼎大名的包青天(包拯)亦曾任职龙图阁大学士。
3.掌管佑神观是宋朝的一种虚职,表面上负责某座祠观,实际上仅享受待遇却没有具体任务。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