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號 心动时刻
武汉,你好吗?
武汉远纺新材料 / 刘晓洁
武汉有句民间俗语「站在黄鹤楼上看翻船」,本意是打趣看热闹、事不关己之意。如今回首自2019年12月,武汉因新冠疫情爆发封城,至今影响全球,让人深刻体会「休戚与共」的真义。
中国大陆于2022年12月疫情全面解封,让人们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自觉做到「非必要不出门」后,街道再次上演形单影只的宁静,与往日人海茫茫形成鲜明的对比,大桥上常见的堵车情形也消失了,令人不胜唏嘘。当时随着武汉远纺新材料厂内确诊人数持续升高,为确保生产稳定运行,部分日班人员及轮班同仁全力以赴支援顶岗,以单人多岗的超负荷作业缓解产线压力;储运、警卫队也在极度缺员的情况下互帮互助,顺利完成储运、门禁管理及高强度防疫工作;全厂同仁在主管们的领导下,各司其责齐心共度难关。
12月对大家来说,是特殊的时间记忆,疫情封控在12月,解封也在12月,从2019年到2022年,新冠影响人们的生活整整三年。晚春,江滩上飞扬的风筝;盛夏,长江上划行的桨板;初秋,矗立在东湖边的水杉…这些美好的过往令人怀念,盼望生活回归正常的心被启动。
恢復健康之后,重登黄鹤楼,虽然看不到帆船,但是滚滚长江上,武汉长江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犹如一条正在沉睡的巨龙,彷彿下一刻就会甦醒。站在黄鹤楼上,远眺长江大桥,想来此刻的武汉人民,已经不是那种「黄鹤楼上看帆船」的玩闹心态,一场疫情,使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期盼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能早日回到正轨。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活不过是一日三餐,纵然四季更迭,惟愿健康平安。
蛇山脚下的户部巷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西临长江,南枕黄鹤楼,清晨六点,伴着芝麻酱喷香夹裹的热干面、锅里煎得滋滋冒油的豆皮、篓子里码好的一份份准备就着各种卤水汤汁拿去烫卖的粉面,还有各式油炸类的炸摊,配上热气腾腾的桂花煳或蛋酒…武汉这座名副其实的「早餐之都」,终于逐渐在疫情放开后,以最平凡的烟火气息重新恢復了生机和活力。
吃早餐在武汉称为「过早」,而最能代表这座城市、体现武汉人性格的食物当属武汉热干面。易中天先生曾经在他的《读城记》中说过,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武汉人,就看他早餐是否吃热干面。热干面制作方式干净利索,将硷水面条置于热锅汆汤数秒后,加入芝麻酱、咸菜等各色佐料,就着热气,立即拌之速食,否则多等一刻,面条就坨了。不过,一碗热干面品质的好坏,不全然看佐料,而在于面条本身是否筋道足、有嚼劲。从对热干面的口感偏好,到食用方式,无一不体现武汉人豁达、爽直,又不拖泥带水的个性。随着疫情渐渐稳定,街头排队等吃热干面的景象又重现了。一碗热干面下肚,最是抚慰人心。武汉人像吞食着热干面一样,希望快速忘却疫情带来的悲痛,又像热干面一样,汆烫过后,无论怎么搅拌都仍保有一骨子韧性。
傍晚时分,暗夜来临,长江大桥上的灯亮了,整座桥犹如一条卧龙,横跨在长江之上,金碧辉煌,时而出现火车的鸣笛声,划破寂静夜晚的宁静,那些急于回家的人们会开着车,从长江大桥上架着一阵风,往家里奔去…不知不觉中,长江大桥与武汉人们的生活有了紧密的关系,只要一出家门,便可以看见长江大桥那雄伟壮观的身影。
武汉长江大桥朴素而美观,是中国大陆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樑。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在桥面两侧,是铸有各种飞禽走兽的齐胸栏杆;大桥的两侧是对称的花板,有孔雀开屏、鲤鱼戏莲、喜鹊闹梅、玉兔金桂…等,极具民族气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毛主席称之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描述了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南北交通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今桥上车来车往,是熟悉的生活气息,真是太好了!
武汉又称「江城」,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冷夏热,本非宜居的气候,却因此培养出武汉人民耐寒、耐高温的粗犷性格,一种从骨子里流露出的坚毅。紧挨黄鹤楼,首义路上的纪念馆向四方游客展示武昌起义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正如这场疫情阻击战,已经让抗疫精神深深烙进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一念冬来,一念雪落,被雪覆盖后的江城依旧坚挺恢弘。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东湖梅园里,梅花绽放,沁人心脾的暗香飘来,梅树上挂满了人们的祈福。时间洗刷万物,唯独愿望除外,孩子们追逐的欢笑声响起,皆昭示着苦寒已过。
2023年1月的冬季有些温暖,不似往年那么冷冽,彷彿是想用这种温柔的方式来稀释这三年疫情带来的阴霾。熬过漫漫寒冬,春天悄然而至,一切又重新开始,生命之树将绿。这份期待让我情不自禁拿起画笔,画出心中那棵生机勃勃、迎着朝阳舒展枝叶的健康之树。
站在黄鹤楼上,让我对着长江呐喊:武汉很好,会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