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13年11月號 生活情报

看见,亦是一种抵达──《看见》读後感

远东联石化扬州 / 陈燕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如果一个人的姓名与她的性格有着必然联系的话,就不难理解这个外表温婉,气质恬淡的文艺女子,为何会有一种从骨子里迸发出的倔强与坚强。她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以她的犀利敏锐、坚定与坚持,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十年之间,从非典(SARS)、汶川地震,到家庭暴力、药家鑫事件,再到环境污染、徵地,以及华南虎照等刚性的调查报导,作为一个引导观众直击事实与现场的记者,她真诚直白的记录了淹没在热点话题背後的动人细节。人性的善恶、内心的挣扎,都通过她的采访让我们看见,也让我们看见了这十年她在工作中的成长与历练。

  《看见》这本书记录了新闻里的人,一章就是一个专题采访,带给我们的有感动、有愤恨,也有沉重与深思。柴静表示,她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只是选择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诚如她所说:「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职就是不安。」此书的辞藻没有浮夸华丽的粉饰,更不会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她将感性与理性的比例调和得近乎完美。这样的报导读起来即使潸然泪下,也不会觉得有失公允。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三段故事:
1.「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故事中描述的是非典(SARS)时期的事。「没有人叫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麽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柴静的这段话充分展示了她作为一个记者的职业素质,她的勇气与执着令人钦佩。白色口罩、白色隔离服、白色病床单,何止北京,当时整个中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惧之中,日常生活完全瘫痪,随着疑似病例日复一日的剧增,恐惧像马蜂群般散开,盯住了人们。明明是最朴实的文字,却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之重。

2.「沉默在尖叫」:这个单元提供了我们直视「家庭」这个最小社会单元的机会。门吱呀一声关上後,里面上演着怎样的惊心动魄?一直隐忍、逆来顺受的女性,如何拯救自己?话题既抑郁又沉重。柴静描述:「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当受害女性选择杀死暴力的根源,并确实令家暴者死亡的那一刻,这一切彷佛得到终结。可是,母亲杀死了父亲,父亲入土,母亲入狱,最终可怜的还是无辜的孩子。这样的事实发人深省,除了同情,我们是不是能做得更多一些?人的一生,要被自己的弱点绑架多少次?道德不是没有弱点,只是我们必须看清它,然後抑制它。

3.「药家鑫开车撞人/杀人事件」:这是从一件交通事故反映的社会现象,深层折射出现在家庭的教育问题。此篇报导附上了一张药家鑫双手弹琴的照片,同样的一双手,可以弹奏高雅的音乐,也可以凶残的将尖刀刺入已被自己撞伤的受害者的胸膛,矛盾中带着些许讽刺。是他错了?还是他父母的家庭教育错了?我们要拿什麽拯救孩子?拿什麽拯救教育?本案苦主张妙死了,药家鑫死了,但如果这一切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他们就白白的死了。所以,一个事件的产生,它背後衍生的问题要多思多想。

  此书中,多数采访报导直揭事实的背後,剥丝抽茧的褪去一层层伪饰的布幔,孰是孰非的标签变得难以界定,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的内心与大海一样深不可测,善良邪恶之念都在瞬息万变中一触即发。人们追逐幸福的初衷是一致的,但在迈向幸福的路途中,总会被尘世所羁绊,导致内心忿恨扭曲,做出伤人不利己之事。人格毁灭的背後,不单是为了利益或报复,而与他所处客观的大环境与主观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很多热门话题爆出後,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站在受害者这边,痛斥为非作歹之人,但再进一步报导他为什麽扭曲至此、造成弥天大祸时,又会情不自禁的滋生出同情及无奈的叹息,哀其不幸,痛其不争。这本采访书稿让我了解,是非对错并非表面呈现,更不可人云亦云,柴静说的很对:「要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再做定论。对於已发生的事情,不要只当作是非题来讨论,要用解析的方式层层渐进,感性的了解,理性的判断,就像剥洋葱,刚开始时只会有些刺鼻,剥至最後,或许你已泪流满面。

  爱伦堡曾说过:「石头就在那儿,我不仅要让人看见它,还要让人感觉到它。」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不过,软并不表示脆弱,而是韧性。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不能只接触事物的边角,就急於下定论,因为,真相常隐藏在涕泪交加之後,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决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嚎啕大哭。我们的眼睛是个容量巨大的流览器,那是世界上最瑰丽、最奇妙的一双眼睛,它们也许不大,但时刻都可光彩奇异,盛装着许多迷人的故事。打开那扇「心灵的窗户」,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不仅要看见,还要抵达。揭开表面的迷糊,还原最真实的事与最真实的人。

*********************************************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