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號 心动时刻
非主流「日本游记」
远纺工业(上海) / 罗旋
众所周知,日本与中国从古至今被诸多事件关联着,对於两国的政治和领土等敏感问题,也一直是人们茶余饭後谈论的焦点。如果问您日本人是什麽样子?年长者也许会说:「他们猥琐、奸诈和残忍」,而年轻人则是从偶像剧去了解现代的日本人。两国国土虽然相距不远,却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本质上对彼此缺乏了解。
我是一个懒人,对山水没有太大兴趣,但因为家人喜欢旅游,所以去过的地方不少,本文就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介绍个人在日本的所见所感。
当A330-200客机降落在成田机场时,老实说,我并没有感受到什麽不同,因为全球机场都差不多,只是大小迥异。但当我深入了解後,才惊讶的发觉,原来成田机场以85%的准点率,位居全球第四;而同在东京的羽田机场则以90%的准点数据,雄踞全球第一。
不仅如此,代号N’EX的快速列车连接着机场和市中心,洁净和服务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一尘不染的门窗和座位,令人无法想像自己是身处在公共环境中,而车中贩卖小食的服务员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不仅说话时轻声细语,每走完一节车厢,还礼貌周到的对乘客鞠躬告退。
在日本的地下道,通过国际通用的指向模式,很快就能顺利到达某个方位,但一来到地面,与陌生环境碰撞,就很容易失去方向感。正当我们迷茫的查找地图、确立座标之际,一位长相气质神似前经济产业大臣小渊优子的女士轻轻一句:「Can I help you?」顿时让我有些猝不及防。经过交流、感谢和重新确立方向後,我与家人感叹道,没想到日本人民以这样一种突如其来的姿态,轻易打破了国人的传统印象,而在之後的旅程中,又发生了两次的类似情况。
在日本都会区行走,地铁当然是最优选择,因为想去的目的地大多规划在地铁口旁,极其便利。东京地区的地铁票价约170~310日币不等,对於中国大陆地区的人来说,价格偏贵,建议自由行的旅友不妨购买一日乘车券,价格只要1000日币,一天内可无限次乘坐,性价比较高。相较於上海,东京地铁内的空间更大些,空调出风口也更宽,较能确保人潮高峰期乘坐的舒适度。不同於上海的倒数计时显示,日本每班列车的时间是以车次表上的既定时间来展示,我几次居心叵测的核对到站时间,竟无一迟到或早到。事实上,在後续乘坐地铁、新干线和短途大巴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日本的公共交通系统都是以超高精度在运行,偌大的系统能如此精准运行,一定是每个职能个体在单位内坚守职责共同达成的结果,而在地铁内发生的另一件事,同样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某日晚上8点,我和家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准备回酒店休息,进入车厢後,发现仅有一个空位,我让家人坐下,就在此时,坐在家人身旁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主动发现远处仍有一个空位,於是主动起身让位给我,独自走向那个空位坐下。我怀着惊讶和感动的心情,注视着不远处的老奶奶,想和她说声谢谢,可老奶奶一直闭目养神,直至下车也没给我这个机会。显然对她来说,这点事或许不算什麽,却在我心里造成了冲击,也让我感到非常惭愧。
餐饮是旅行中非常重要的事,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是,日本大城市的饮食花费反而是小城市的二分之一,例如一碗常见的乌冬面,东京的价格是550日币,在京都则要价1000元日币;至於零食、旅游纪念品或是衣服,或多或少也都是这样的情形。此外,餐厅里十分安静,以前曾听人说,「在日本公共场合听不到日语」果然不是开玩笑,他们交谈的音量仅限彼此听到的范围,如果你想听见日本人的手机铃声更是妄想,至少在我涉足的三个城市中,他们的手机均是以静音模式开启,在公共场所中最大限度的不影响他人。这或许也跟日本政府对於噪音的法令极其严格有关,据说为了不使行车噪音过大,最近工程师们经过无数次的调试,新干线的速度才达300KM/H,可见日本社会将噪音对他人的影响视为多麽重要的事情!
不仅如此,日本的汽车文化与中国大陆也有很大的差异。由於日本汽车市场高度成熟,消费更为理性,人们根据切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汽车,小型MPV是能见度最高的车型,豪华车则多属休旅车系,彰显对於生活品质的追求。至於车与车、人与车的关系也十分守礼有序,辅道车辆会在不影响主道车辆速度的前提下才会并入;车辆转弯时,会在远处静静等待,直至路面没有行人才会驶出……诸如此类的尊重和礼让,以及对生命的高度重视,共同构成了日本的汽车文化。
如果你问我:对日本印象最深刻的部份是什麽?我一定会说是「人文环境」。他们对於陌生人的友善和礼让,不分阶层的复制到每位国民身上,放弃自己的时间和路线去帮助他人,是日本社会的常态,同时也铸造了一个行为准则──凡事为他人考虑。至於友善与谦和更成为一种贯穿整个社会氛围的根本,毕竟个体的行为本就是服从於整体环境的。
2010年起,中国的经济规模已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二,从APEC会议亚太自由贸易区的主动亮剑,到人民币汇率稳健的国际化战略;从中国高铁打造国际品牌,到国内产业升级,在在彰显出国人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决心。「MADE IN CHINA」不仅代表产品,也是每位国民的标签,树立与中国梦相匹配的国民形象和深厚底蕴,俨然已成为我们最迫切的任务之一,而对自我行为的打造,就像对产品的雕琢一样,唯有处在良性氛围之中,人们才会感觉被尊重,民族的自豪感亦将油然而生,这些点滴的变化经过积累,方能孕育出精良且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中国人,继续努力吧,相信我们能做到的远比想像中更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