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號 心动时刻
缅甸的佛光
豫章工商 / 王振良
缅甸的佛光一直都在。西元1956年,日本人以「缅甸的竖琴」影片,描述二战末期,日本和英国在缅甸土地上进行了一场不属於缅甸人民的大战。战火无情且荒谬的蹂躏了缅甸的土地,却不能改变缅甸人民善良的本性与佛陀的教化,无论入侵者是谁,缅甸还是缅甸。
仰光-瑞达光大金塔
因为这部影片,当飞机缓缓降落仰光机场时,我的心情一下子和滑轮下的土地亲近了起来。这次的旅程将从仰光开始,北上蒲甘平原,再转往文化古都曼德勒,在缅甸绕一圈後,回到仰光,经由越南河内转机回台。
从仰光市任何一个角落都能仰望到98公尺高,被虔诚的缅甸人民贴满金箔的瑞达光大金塔。白色大理石铺地广场围绕着金塔,向四周绵延出六十几座大小不一、造型互异的塔、寺,西元前588年至今,各个年代的国王不断增建,庄严宏伟的塔林佛寺、佛像、壁画与雕刻,随着时光的轨迹在广场周围散布。巨大的金塔塔顶装饰了数量繁多的各色宝石,最大的巨钻重达76克拉,据说即使是阳光并不耀眼的清晨依然清晰可见。
按照缅甸人的习俗,进入大金塔之前必须先脱下鞋袜。不过,由於中午过後,地板经过阳光半天的曝晒,热烫的高温已不适合赤脚行走,因此,通常在上午时段,大金塔就会聚集了大量人潮,多半是虔诚礼佛的缅甸人,伏地礼拜或合掌齐声诵经,空气中不时传来低沉的祈福钟声,每一个细微小节都显露着幽微的佛光。
蒲甘-千年佛塔
仰光市区的大金塔一片金碧辉煌,蒲甘的佛塔则由红砖推砌而成,古朴自然。蒲甘王朝灭亡後,遗留下数千个佛塔,星罗棋布的分散於蒲甘平原。登上制高点,就能看见东南亚三大佛教遗迹之一,蒲甘千年佛塔群像天上的繁星,点缀在树海之间。
从仰光坐上舒适的JJ夜间巴士,中间下车休息两次,再醒来时,黝黑的夜幕里,已出现一座打着金色夜灯的佛塔,意味着蒲甘已经到了。
蒲甘分为新城区、旧城区、娘乌,我预定的旅馆位於娘乌巴士站旁,距离塔群最近。出国前做过功课,据说巴士站会有许多马车夫们堵在车门边拉客,只要议好车价,即可先将行李送往旅馆寄放,再赶在日出之前登顶「瑞山督佛塔」,迎接知名的蒲甘日出。
只是,这一两年缅甸的变化很快,巴士只开到新城区的new bus station,离娘乌还有一段距离,计画中的马车也未出现,只有一群计程车司机围了上来。漆黑的夜色里,一轮明月挂在天边,空气冷冽,四周一片黑暗,无法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缅甸的文字总是画着圆圈圈与下弯的弧线,像是池塘里群聚的蝌蚪,在夜色里,我完全不认识牠们。不得已,我只好支付超出行情的车资,直接前往旅馆。旅馆里,一个值夜的缅甸员工,不懂英语,也不能check in,直到天光大亮,我依旧握着由路边岗哨卖出的二十美金蒲甘套票,坐在饭店柜台旁,啃食着前一天买的吐司。
所幸,早晨的蒲甘纯朴清新,旅馆的大门口陆续有马车经过,虽然错过了日出,但能坐着马车穿梭林间、漫游佛塔,也快速疗癒了前一晚的挫败感。
蒲甘的佛塔大小不一,原是为了祈福、许愿、赎罪或修法的感应……等不同理由而兴建。大型佛塔内部方正,东西南北向各供奉一尊巨佛,经由塔壁开窗,引入天光与微风。穿越挑高、绕塔一周的回廊,蒲甘平原白天30几度的高温便被阻隔於塔外了。更大的佛塔则会有两道回廊,廊壁辟有大小不一的佛龛数十座,内供小尊坐佛,走在廊道里,宛如进入小型的迷宫。可以想像古代缅甸人点亮了供佛的烛光,天光、烛光交互辉映着,塔内殊胜的诵经、持咒、修法,就在一片光海中祈请与佛陀相应。
在缅甸自助旅行,并不如媒体报导的不便。即使因为电力不稳,夜间照明不足,但身处人民普遍信仰佛教的国度,夜晚外出并不会有任何压迫感或不安。仰光专营外国旅客生意的翁山市场,约末下午五点就关闭了,不过唐人街夜市仍会亮起一盏盏小灯泡,做起生意。蒲甘的「餐厅一条街」在太阳下山後,就只剩下每一家店门口闪烁的招牌和LED,灯映照着安静幽暗的马路。在这种乡下地方,心情上反而多了几分返璞归真的自然,可以想像再过几年,大量生意人涌入缅甸,高度的开发反而会让最初的缅甸风景消失在旅人眼前。
door to door 的在地交通
从蒲甘转乘「OK巴士」,必须经过五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古都曼德勒。不过,由於OK巴士提供door to door的服务,能将我从蒲甘住宿的旅馆接走,再送到指定的旅馆门口,让我这个异国旅客觉得很方便,因此,感觉上曼德勒并不算太遥远。正因为door to door的服务,这种搭载十余人的小型巴士会沿途接客,在公路与每个小镇的街巷之间随意穿梭,停停走走,不过,也由於乘客和行李相当拥挤,没预订座位或短程下车的当地人,只能坐在巴士走道上的塑胶板凳。有时候,随车服务人员还会跑下车买点心,或者暂时丢下整车乘客去办事,随兴的穿越马路,再吐着受到来车惊吓的舌头跑回来。
随着OK巴士在小镇进出,我看见了当地单纯自在的生活方式,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跟缅甸的人民并不相干。很多缅甸女人脸上都会涂着白白的防晒圣品「德纳卡」,这是一种产自缅甸蒙玉瓦的树粉。女人们习惯把货物、食品顶在头顶上,两手则放空悠闲的行走於街道上。男人喜欢穿着看起来很像裙子的「龙基」,这是缅甸的传统民族服饰。一大块布料简单的缝合两边,将下半身套进宽大、圆筒状的成品,腰间两边再拉到中间打个结,把结往内折就能出门。
缅甸的镜宫
西元1859年,缅甸的贡榜王朝建都於曼德勒,伊洛瓦底江从旁悠悠流过。整座城市以正方形的皇城和皇宫为中心点,向四周展开棋盘似的道路,纵横交错的道路都以数字依序命名,不管从城市的哪个角落出发,很容易遇见宽十几米,方方正正、大器围绕皇城的护城河。在这个城市旅行,不容易迷路。
全柚木建造的皇宫,以红色和金色为主基调,显现皇族贵气;占地广大的宫殿,霸气宏伟。曼德勒山座落於皇城东北角,从山顶可以俯视城市的样貌,缅甸风味的楼房、格子窗、温暖鲜明的外墙涂漆,以及不可或缺的金色佛塔,辽阔的平原从山脚下一大片又一大片的向远方无限展开,整个曼德勒浮现在眼前。从仙境俯视人间,应该就是这样氛围吧!
我曾经在印度的琥珀堡也看过类似的镜宫,由於印度、孟加拉、缅甸国土相连,从前亦同属英国南亚的殖民地,因此镜宫的建筑风格出现在缅甸,并不意外。相较之下,琥珀堡的镜宫构图细腻繁复,弥漫着浪漫绝美的印度风格,虽然时光的流淌斑驳了明镜的光彩,却仍然是印度举世闻名的帝王遗迹;相对的,曼德勒山的镜宫却是宗教圣地,多彩的明镜一块块拼贴出线条多变的几何图案,与其说曼得勒山的镜宫与缅甸传统佛寺尖塔、飞檐的造型迥异,不如说多重拱门、回廊的缅甸镜宫有印度建筑的影子。也许,曼德勒山的镜宫背後也有一段关於印度的故事。
旅行的印记
每次旅行,总习惯从不同国家带回一件工艺品,以记录走过的痕迹,在往後的生活里,串连起异国旅行的回忆。不过,说是一件,最终还是买了柚木狮子、缅甸佛像,以及三串缅甸玉佛珠。曼德勒玉市是全球最大的缅甸玉原石与工艺品交易市场,摊商与生意人万头钻动,单是朝拜玉石交易的盛况就很值得。
离开缅甸的飞机起飞了,我感觉机翼下的红土似乎泛起了般若佛光。这趟缅甸行,颠覆了昔日的刻板印象,过往的历史、旅游书籍的解说,都不足以描述今日欣欣向荣的缅甸。我在仰光住宿的旅馆,温文儒雅的小老板来自浙江;在曼德勒独立经营简餐与汉堡速食店的夫妇则是云南人,他们都是三十出头、热诚客气的年轻人;听说还有不少台湾人也来缅甸闯天下,似乎大家都发现了缅甸的前景无穷。我相信,终有一天,缅甸的人民会骄傲地站上全球的舞台。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翁山苏姬女士曾经被外媒询问:「缅甸人民的春天何时到来?」当时她回答:「缅甸只有乾季和雨季,缅甸的人民会找到属於他们自己的季节。」在缅甸的旅程,我看到了属於缅甸人民的季节已经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