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0年04月號 生活情報

下樑不正,上樑歪 談兒童下肢發展與扁平足

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 李盈瑤物理治療師

  臨床上常聽到家長反映︰「我的孩子很不喜歡動,常常走一小段路就喊累、喊腳痠!」或是「小朋友常常走一走就跌倒了!」讓不少家長懷疑小孩是扁平足。本期「保健網」特別由專業物理治療師講解扁平足的影響與日常保健,提供家長們留意孩子的發育狀況。


什麼是扁平足?
  人類的足弓包含︰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及橫弓,而兒童的扁平足(俗稱「鴨母蹄」)多是內側縱弓較為塌陷。臨床上將足部分為正中(Neutral)、扁平足(Pronation)及高弓足(Supination)。完整的評估須針對足部、小腿、膝蓋、大腿骨、骨盆,甚至是脊椎做整體的評估及歸納。

  兒童的足弓發展期為3~8歲,在3歲之前,足弓通常不明顯(因有較厚脂肪組織及足底韌帶肌肉尚未發展完全),因此,當家長詢問有關3歲~3歲半前的扁平足相關問題時,通常會建議家長先做觀察。

兒童步態的發展
  小朋友剛學會走路時,雙下肢間距略寬,步距較短,步頻較快,約一歲半~兩歲左右,會發展出腳跟著地(heel contact),四歲會發展雙臂擺動(arm swing),步態大約7~8歲才會較為成熟。

下肢發展的階段
  兒童下肢發展常伴隨著鐘擺現象,嬰兒出生時,下肢傾向有O型腿,主要是因為在胎中姿勢的關係,之後由於學習站立及走路開始承重後,下肢會慢慢變成X型腿(2~4歲時,4歲最為明顯)。接著下肢開始變直,約6~8歲接近正常。在此發展期間,家長可多加觀察,若發現孩子容易跌倒或是稍微走動便喊累或痠痛,建議評估及追蹤。

造成扁平足的原因
*先天︰包含先天韌帶過於鬆弛、肌肉張力過低或是遺傳等。
*後天︰包含體重過重、日常生活習慣或是缺乏運動等。

下樑不正,上樑歪
   當足部扁平較為嚴重時,常會伴隨跟骨位置改變,甚至拇指外翻。有時會往上影響,造成脛骨內轉、股骨內轉、骨盆前傾、功能性長短腳,甚至向上影響至脊椎,造成脊椎側彎。

  臨床檢查包含整個下肢的外觀、關節角度、肌肉軟組織、步態,甚至觀察小朋友鞋子磨損的情況。外觀要由前側及後側檢查,後側要看跟骨中線與小腿的相對位置(觀察是否有足外翻);前側則要觀察有無拇指外翻,腳趾有無相對向內或向外。

  關節角度要由足部往上檢查至骨盆,看膝蓋有無O型腿或X型腿(扁平足常伴隨X型腿),髖關節有無相對向內或向外,骨盆有無前傾或後傾,或是有無功能性長短腳等。

  較為準確的步態檢查模式,要在跑步機上走路,再拍攝行走時的步態,由此判斷走路時足部的狀況。而內八步態也是造成小朋友容易跌倒的原因之一,主要原因包含大腿骨內轉、脛骨內轉及足部向內,若發現兒童疑似有內八步態,亦可前往醫院進行評估。臨床上也可藉由鞋子磨損的狀況來輔助判斷,觀察鞋底內外側是否磨損,以及鞋口的走向。綜合以上檢查結果,再給予適合的鞋墊或是治療方式。

疑似扁平足,怎麼辦?
  當懷疑兒童足部較為扁平時,不應立刻給予鞋墊,而應判斷出扁平足的原因來自於足部、X型腿,或因日常生活習慣(跪坐姿),抑或是肥胖所造成,再依照原因給予適當的介入方式。

  若需藉由鞋墊來改善,則鞋墊的選擇及穿著就相對重要。兒童的鞋墊主要藉由足弓及後足控制的原則介入,建議由專業治療師評估兒童足部塌陷的情況,量身訂做鞋墊;若發現足部伴隨跟骨外翻的情況,則須適時加入墊片,同時給予選購鞋子上的建議,才能真正解決兒童的問題。

如何選鞋?
  鞋墊須放置在包覆性及支撐性足夠的鞋子內,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因此鞋子的選購非常重要,應避免過軟的布鞋或是涼鞋。選購鞋子時,鞋子楦頭需有足夠的寬度,以確保腳趾不會受到擠壓,後跟亦須有適當的硬度,足以支撐腳跟的穩定性。

運動很重要
  兒童的足部因年齡而有不同的發展,給予鞋墊時,應考量足部發展狀況及日常生活情境。穿著鞋墊的主要目的是讓下肢在較為正常的位置下活動,而適當的運動介入,才是誘發兒童足弓發育較為有效的方式,讓足部多接觸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中活動,足弓才有機會有較好的發育。建議可在草地、沙質地等不同質地的地板活動,並且適度進行拉筋運動、肌力與耐力訓練。#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