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號 生活情報
甩開肥肝 擁抱彩色人生
亞東醫院肝膽胃腸科 / 林政寬主任
常言道:「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上班族不僅上班要面對各種壓力,下班後還要與客戶交際應酬、參加親友聚餐。一不留神,脂肪肝就會找上門。如何應對及預防呢?答案就在本期「保健網」之中!
陳先生是一位忙碌的上班族,假日經常加班,下班後還要參加各種交際應酬、親友聚餐。今年做完健康檢查後,發現已經有「脂肪肝」,且肝功能指數異常。他擔心有爆肝的風險,於是到醫院的肝膽胃腸科求診……。
「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當身體攝取過多熱量時,肝臟細胞會將熱量轉換成三酸甘油酯形式的脂肪,導致肝臟細胞堆積過多的脂肪。當肝臟內的三酸甘油酯量超過5%時,即稱為「脂肪肝」。肝細胞內長期堆積油脂,可能導致細胞受損、肝臟發炎,進而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纖維化,長期下來,不只會併發肝硬化,甚至可能演變為肝癌。若患者本身又是慢性B、C型肝炎的帶原者,更會提高其風險。
根據統計,臺灣約有三成人口有脂肪肝的現象,比B、C型肝炎帶原者更多,而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換言之,脂肪肝已經成為國人最常見的肝病。
「脂肪肝」如何診斷?
臨床上最常採用腹部超音波檢查,有脂肪肝的肝臟在超音波影像上會顯得較白、較亮,根據明亮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脂肪肝。脂肪肝越嚴重,越可能看不清楚深部構造,進而影響肝臟的觀察。
一般來說,脂肪肝不會有任何症狀,大多數人都是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或因為其他症狀就醫,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才意外發現有脂肪肝。約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出現肝臟發炎的現象,從患者的血液檢查可發現肝功能指數(GOT、GPT、γGT)上升,病人可能因此產生疲倦、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或黃疸等情形。
「脂肪肝」形成的原因
脂肪肝形成的原因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前者是飲酒過量所引起,90%以上的酗酒者都有脂肪肝現象;後者則和飲食習慣、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或代謝症候群有關,尤其「肥胖」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以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BMI超過27就可能罹患脂肪肝,BMI超過30以上,80%的人都有脂肪肝。不過少數的藥物、C型肝炎、飲食習慣或遺傳體質也會引發症狀,因此瘦子也有可能罹患脂肪肝。
「脂肪肝」如何預防與治療?
未因為長期發炎造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之前,脂肪肝是可恢復的。因此,治療脂肪肝的目標是避免肝臟發炎,走向不可逆的境地。惟目前仍缺乏可以有效治療的特效藥,所以最重要的還是「預防勝於治療」。
要避免產生脂肪肝,必須調整個人的飲食生活習慣,若有酗酒習慣一定要戒酒,此外,盡量不要攝取高熱量、油炸食物、甜點或是含糖飲料,因為「肥胖」是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事實上,減輕體重是目前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研究顯示,只要減輕7%的體重,就能顯著改善肝臟發炎的狀況;減重10%,脂肪肝甚至可能消失。換句話說,體重70公斤的人至少要減重5公斤以上,才有機會阻止肝臟繼續發炎。惟基於健康考量,減重速度建議每週不超過0.5至1公斤。
除了控制飲食熱量外,建議配合跑步、快走、游泳、騎單車等有氧運動,保持每週運動三次、每次持續超過30分鐘,且心跳超過每分鐘130下,才能有效代謝體內脂肪,消除脂肪肝。若是本身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症,一定要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一方面可以改善脂肪肝,另方面也能避免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
經檢查發現脂肪肝症狀,別忘了定期追蹤抽血、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如果肝功能正常,在家族史沒有任何肝病的情況下,每年追蹤1次即可;若是脂肪肝合併新陳代謝疾病、肝功能異常,建議每半年追蹤1次;倘若脂肪肝合併B/C型肝炎、肝功能異常,則須每3個月至半年追蹤1次;最嚴重為脂肪肝合併肝硬化、肝功能異常,就必須每月至每3個月進行追蹤。
改變生活飲食及習慣 逆轉脂肪肝
陳先生就醫後,經醫師進一步診斷為輕度脂肪肝,且非B、C型肝炎的帶原者,評估應是飲酒、飲食過量、少運動及體重增胖所引起。他聽從醫師的建議,改變飲食習慣、正常作息及運動、減重,經過半年努力,體重減輕5公斤,肝功能恢復正常,脂肪肝也消失了。
近年國人因生活富裕,飲食趨向高熱量、高油脂,多吃少動的習慣,加上飲酒或是含糖飲料普及,引發肥胖、高血脂、甚至糖尿病等代謝疾病,也成為脂肪肝的好發族群。脂肪肝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之一,同時可能是其他代謝疾病的前兆,提醒您務必調整飲食習慣、多運動、控制體重以「消脂護肝」,若發現肝臟發炎、肝功能指數異常,更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降低罹患肝病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