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01年02月號 專題報導

當前景氣探索及投資規劃

/ 遠東商銀.蔡崇哲、呂福全、方長治
  美國經濟成長已經開始放慢速度,從1999年第4季的7.3%降到2000年第3季的2.7%,一般預期2001年經濟成長將在3.5%左右。同時,美國企業獲利能力也大幅下降,從過去5季平均2位數的高成長滑落為個位數。因此,無論是高爾或布希當選總統,美國經濟都須面對股價重挫,油價高漲及金融市場波動等挑戰。除非美國景氣意外強勁,預期FED在短期間內應會維持中立的利率政策,等到明春能源價格回穩,降低對通膨情勢的壓力後,FED才可能採取較為寬鬆之貨幣政策。   歐洲經濟成長的力道遠較預期中疲弱,間接促使大量資金投入美國,造成歐元匯價長期走跌。儘管歐洲央行數度進場干預,至今成效不影,許多跨國企業因而無從訂定其經營計劃。由於原油高漲,使得通膨疑慮逐漸升高,若未來利率上揚將導致歐元區經濟更加混亂,並進一步影響全球經濟穩定。   歐美的經濟降溫,同樣對剛復甦的日本經濟造成威脅,經企廳並提出兩年來首次調低經濟景氣評估的報告。由於國內需求偏低與出口成長趨緩的雙重打擊,使得官方對於整體經濟情勢採取較為謹慎立場。日本政府於新會計年度追加預算案總額4.78兆日圓,為10年來第10個振興景氣方案,冀望經濟復甦得以緩慢而穩定持續下去。   對亞洲市場而言,出口是帶動經濟復甦的主要關鍵,受到歐美需求趨緩(尤其是電子產品)、油價飆漲、及歐元貶值等外部因素打擊,內部亦有金融風暴餘波盪漾、經改及企業重整腳步落後、政府財政惡化、以及政局不穩等利空,明年亞洲地區除中國大陸外景氣勢必受到衝擊,未來仍將受到美國經濟及油價走勢影響。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及太平洋經濟展望(PEO)分別預測2001年亞太地區GDP平均成長率將趨緩為3.5%~4.2%之間。
  台灣在今年三月總統大選後,經濟前景就充滿各種矛盾現象,儘管各項總體經濟指標(包括工業生產指數,出口金額及其年增率)都持續增加,但從第三季起,受到油價攀高及國際股市紛紛重挫等外部因素拖累,加上國內金融不良債權問題惡化,股市持續下挫,造成下半年國內實質面與金融面的表現產生嚴重背離現象。國內外研究機構紛紛調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在6%~6.4%左右,並認為明年應仍為走低趨勢,但由於當前變數仍多,預估區間不一,從摩根添惠之4.6%到華頓計量協會的6.3%。   就總需求觀察,明年台灣民間消費,企業投資及政府支出表現皆不被看好。主要是因為股市重挫,財富縮水效應將波及各個消費階層,產業外移造成失業率上升亦是難以避免,許多民間企業投資案也因為籌資不順而被迫暫緩;而景氣不振連帶影響稅收達成,政府的公共投資及經建支出勢必力不從心;因此我國明年經濟成長必須由國外需求帶動。但歐美資訊大廠營收陸續拉警報,似乎電子需求尖峰將過去,以台灣經濟目前對電子業依賴程度,屆時衝擊將相當大。另外,非經濟因素也是影響經濟成長的一大變數,核四爭議引發朝野對峙氣氛更挫傷了民眾的信心。   據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台灣正面臨金融危機威脅,最快可能在春節前引爆。國內政經情勢亂象若無法有效改善,未來金融風暴只是時間早晚及程度輕重的問題。觀察最近二年來,受到國內景氣影響及資金調度習慣改變,年關資金需求並不如往年殷切,加上部分艱困財團企業早已申請紓困展延,不致因為年關引爆國內金融危機。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平均流動準備達20%以上,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空間很大,應可充份供應市場所需資金。   然而,國內資金不若以往寬鬆倒是事實,最主要原因是資金外流。以往國內資金外移多半因為兩岸政治因素,為時較短且事後多數能夠回流;近幾年來卻因為經濟因素造成大規模流出,並且一去不回頭。以10月底央行統計數字,今年9月及10月外匯存底共計減少39億美元,加計孳息9億以及貿易順差25億美元,代表最近兩個月來資金外流超過2000億元新台幣,對於國內未來經濟成長的動能影響很大。   台灣本身資源有限,近來島內頻傳的天然災害也說明國土的利用早已飽和。基於全球分工趨勢及產業升級需要,適當的產業外移勢所難免,其中又以中國大陸為首選。   台灣產業發展脫離不了大中華經濟圈,這點廠商們知道,對岸更清楚,中共也了解三通將是促進統一的有效手段。在經濟現實的考量下,未來促通的壓力將落在我方,而當政者如何發揮智慧,突破經濟與政治兩難,使促企業達成升級,並且做到根留台灣,將是經濟能否繼續發展的關鍵。   由於經濟景氣低迷,在證交稅超徵400億元的情形下,財政部預估今年全國賦稅收入仍將短徵760億元,依目前狀況看來,明年稅收情形將更不樂觀。目前國內賦稅依存度只有56%的低水準,顯示政府歲出有很大比例靠公債及釋股挹注,整個財政基礎並不穩健。我國80年度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只有3791億元(含省債),到89年度時已高達2.3兆元或GDP的27.4%。這個比率雖然遠低於美國的45%及日本的120%,但短短10年間惡化速度之快,卻遠超美日工業國家,若不妥善因應,未來必成大患。   國內躉售物價在10月份上漲1.98%,是連續第12個月的上漲,進口物價上漲3.89%,也是連續第13個月上漲。由於中東情勢緊張未歇,冬季用油需求殷切,油價短期不易回跌,加上WTO入會後,多項菸酒價格大幅調漲,未來CPI仍有上漲壓力。但我國由於產業結構轉變,原油進口值及佔GDP比重大幅下降,對國內物價衝擊不若以往,加上國內景氣不佳,房地產價格仍在破底,主計處預測明年CPI目標仍可維持在2%。   在通膨威脅不明顯以及明年景氣不被看好情況下,國內利率應無走揚空間;但目前新台幣利率水準處在過去30年的低檔區,在資金外流的壓力下,利率續跌的空間也有限。預期央行為了穩定國內經濟成長,將會致力維持寬鬆的金融環境,短期內30天期票券利率可望在4.85~5.85區間波動。但假如台灣金融環境繼續惡化,明年資金外流現象可能繼續擴大,再加上政府財政赤字問題,長期利率走高的壓力亦不容忽視。
  2000年台幣匯率先升後貶,年初承續1999年升值走勢。中央銀行在2000年積極參與匯市,往往守住一個區間非常小的價位,觀察總體經濟的資料、外資的動態以及市場的反應再決定下一步的動作。2000年第一季是外資匯入的高峰,央行的操作主要為防止台幣過度升值,匯價維持在30.80左右的價位,央行大量吸納外資匯入的資金,外匯存底也達到了一千一百三十億美元的高峰。   2000年第三季以後雖然經常帳外貿剩餘仍相當亮麗,但因國人信心不足,資金外流嚴重,反應在金融帳赤字大幅增加,外幣存款數字節節升高,台幣匯率也貶至32.50 的價位。總統大選後台灣經歷第一次政黨輪替,社會出現適應不良的反應,四月初台幣短暫升破30.50 的價位後匯價一路走低。未來一年央行仍將積極在市場擔任秩序維持者的角色,但預期將容許匯率有較大幅度的變化。   展望2001年,台幣匯率將承受下列挑戰:   1.國際經濟若表現不佳,勢必影響台灣賴以維持經常帳剩餘的    出口成長,對新台幣的匯率即可能造成貶值壓力。2000年第    三季經常帳仍有28.66億美元的盈餘,主要為電子產品對美國    的出口仍然暢旺,2001國際電子業是否仍能維持榮景,值得    觀察。   2.外資的動態影響台幣的穩定,近年來以投資股市為主的短期    投資金額龐大,這一部分資金來去速度快,也使央行對之戒    慎恐懼。當國際股市反轉,這些基金面臨贖回壓力,須換成    美元匯出時,台幣匯市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3.國人對政經環境的信心,反映在資金是否持續外流,對台幣    有所影響。   4.國際其他貨幣的走勢,尤其是與我國有競爭關係的經濟體,    如南韓,新加坡等國的匯率走勢,將影響央行決定台幣的匯    率是否有助於我國出口產業的競爭力。
  正因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經濟前景,個人理財規劃應保守應對為宜。建議可以將資金分為兩部份,首先將一部份的資金(依個人風險偏好程度而異)以定存或是選擇國外強勢貨幣的方式擺放。在不景氣時候投資獲利相當不容易,不要小看每年區區4~6%的利息收入,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這筆保本的資金就是個人理財的青山。   其次,應該做一些較為積極的投資,才能在這場激烈的財富重分配當中,成為真正的贏家。但是由於景氣徘徊谷底時間不容易預測,投資動作切莫太急,尤其不可擴張信用,最好逐步建立部位,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方式來降低下檔風險。   建議選擇價值型或是明星級的公司做為長期投資標的。所謂價值型係指股價遠低於淨值,經營狀況透明,公司財務健全,即使在WTO入會後仍保有競爭力,最好是已經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的傳統產業領導公司。在這時候買進股票,最大的優勢就是持股成本甚至比大股東還低,就長期投資的角度而言,算是佔盡先機。而所謂明星級公司則是以創投心態挑選下個世代的潛力產業進行佈局,如同於90年代的PC產業,讓你自己有成為新貴的機會。本文特地選出與通訊、軟體及IA三個產業做為大家思考的方向。   下世紀潛力產業佈局   由於以往支撐全球資訊產業的PC市場漸趨飽和,產業無法持續高獲利與高成長,相關硬體廠商獲利水準亦不若以往,因此,在網際網路的盛行下,其他新興行業應運而生。1995年Oracle的CEO(Larry Ellison)曾提出Network Computer(NC)的概念,但並不為Microsoft及Intel等傳統公司所接受,然而產業的趨勢卻逐步地朝這個方向邁進。去年下半年Intel甚至提出後PC時代(Post PC Era)的觀念,顯示取代PC的風潮已經形成,其中IA產業、光通訊產業及軟體產業便是後PC時代中,有機會脫穎而出的產業,本篇將概述其產業的發展狀況及國內相關之上市、櫃公司。   一、光通訊產業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頻寬的需求亦與日俱增,其中光纖通訊可以迅速解決頻寬不足的窘境,而成為有線通訊的最佳解決方案。光纖產品可概分為光通訊設備及光通訊零組件設備兩類,其中台灣較具發展利基的產品為光通訊零組件,如光纖、光纜、光主動元件及被動元件等。惟光纖、光纜的技術及原料掌握在美、日大廠手中,台灣廠商的附加價值有限,另一方面,在光主動、光被動元件方面,因生產技術己趨標準化,台灣廠商的發展空間相對較大。   2000年全球光纖市場產值約460億美元,研究機構預估光通訊產品的高成長可持續至西元2003年,並且可以銜接或取代現有資訊產業的下一世代產業,其中光主、被動元件的產值至2003年更將呈現倍數成長;目前上市、櫃公司中投入光主動、被動元件研發或生產的公司包括國聯、鴻海、台達電、精碟、環科等;華榮及錸德則是透過轉投資公司介入生產。由於光主動及被動元件的規格與標準繁瑣,產品為少量多樣或量身訂作形式,再加上每年價格亦呈現20%~30%的下跌,故愈早投入量產的公司愈有高獲利的機會。雖然光主、被動元件是高成長的產業,但國內上市、櫃公司中,佔營收的比重仍不高,故仍需逐月檢視上述廠商的量產進度及對營收的貢獻比重。   光纖被動元件需要較多人力,國內廠商基於成本考量,已不得不外移大陸。此外,台商亦必須加強與外商策略結盟,未來才能掌握光纖區域網路普及的最大商機。由於台灣廠商進入光纖被動元件的時間較早,未來在歐美大廠委外訂單的釋放下,可望擁有40%~50%以上的成長,其中以濾波器、連接器等較具發展空間;而主動元件部份則仍屬萌芽階段,未來成長率雖高,但產值仍屬有限。   二、軟體業   隨著後PC時代的來臨,資訊產業的重心已由硬體轉向軟體,當低價電腦已成風潮後,未來PC廠商的勝敗關鍵便在於軟體的支援與創新,軟體業也因此成為重要的新興族群。依據美國資訊服務會之分類定義及我國軟體業的特性,可將軟體業區分為套裝軟體(Package Software)、轉鑰系統(Turnkey System)、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專業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s)、處理服務(Processing Services)、網路服務(Network Services)等六大類。根據MIC的統計顯示,未來軟體服務業因電子商務大行其道,以及軟體銷售管道易於網路上進行,故以網路服務、轉鑰系統及專業服務等三大方向的發展最具潛力,所以包括套裝軟體及系統整合等市場將被壓縮,取而代之的是偏向網路產業的軟體服務市場,特別是針對特定客層提供服務的專業服務、網路服務,未來需求將持續增加。   軟體業為標準的智慧型產業,主要成本結構以高級人力資源為主,研發成本比重高,但由於無須投入大量資金購置土地廠房及設備,以致折舊等成本相對較輕,因此,具有資本門檻低的特性;此外,套裝軟體產品具有可不斷複製之特性,變動成本較小,在既定的營業費用下,市場佔有率較大者可降低單位固定成本,因此軟體業者若能發展出具差異性產品的利基市場,相對地便具備了排他性的效用,競爭優勢亦較強,惟國內技術研發人員的斷層問題,以及國內軟體業多以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