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號 專題報導
作育英才,奠基實業根本
遠東人月刊 / 編輯室輯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有夢想才會勇於接受挑戰,才能成就偉大。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先生除了夢想與勇氣之外,更有關懷別人的同理心。
遠東以紡織起家,逐漸擴充至水泥、百貨與運輸等行業,一路跟著臺灣社會的需求,遠東集團各事業體的發展,就是臺灣經濟發展的縮影。經濟成長過程中,最基礎的教育最容易被忽略。由於大時代的悲劇,創辦人徐有庠在15歲即輟學當學徒,沒機會讀書,他特別能體會無法受教育是件很遺憾的事。因此效法他最崇敬的企業家先賢張謇「父教育,而母實業」的精神,先後創辦了亞東工專與元智工學院。當時紡織及水泥需要大量勞力,但技術人才嚴重不足,因此,教育部提出「建教合作」的構想,推動增加技術人員的養成教育。1969年,徐有庠創辦私立亞東工業技藝專科學校(2000年起改制為亞東技術學院),是第一所私立兩年制專科學校,同時設有夜間部。
徐有庠很早就觀察到,雖然在基礎教育階段,政府提供了完備的義務教育,但是有些人的才能,還是會因為經濟條件上的劣勢,無法受到完整的啟發。他特別關切那些因為家境較差,提早就業的年輕孩子,開辦夜間部的目的,就是希望提供已就業青年一條更寬廣的道路。基於這個考量,徐有庠也在1981年接掌臺北縣平溪鄉的豫章工商。豫章的學生多半是煤礦工人子女,由於平溪一帶礦場日漸荒廢、人口逐年外移、學校人才與財務交困,他決定接手,並因考慮招生而遷校到遠紡泰山廠,接著再合併桃園復興工商補校以及榮隆女子補校,一併遷校到板橋,提供當時在板橋、五股、泰山、桃園工業區一帶工作的年輕孩子,能在下班後繼續求學,也達到鄉間興學,作育窮鄉子弟的目標。
當臺灣經濟面臨從勞力密集躍升為技術密集型態,徐有庠覺得兩年制工專還不夠,等到1985年教育部開放准許私人設立工學院、醫學院或技術學院之後,他在1989年創辦了元智工學院(1997年起改名為元智大學)。元智的籌設,一開始就設定目標,要在最短時間,讓元智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高科技學府。20年來,元智果然不負眾望,以創新策略改革國內高等教育,諸如實施教師績效獎勵制度、推行三明治教學法的專業實習制度、建立教學品質保證系統等,於1999年獲得英國BSI公司推薦,成為國內第一所取得教學行政品質ISO9001國際認證的大學,也於2003年通過行政院審核,成為國內第一個榮獲國家品質獎的教育機構。
禮記學記篇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鄉有序,國有學。」「塾」、「庠」、「序」、「學」是古代各級學校的名稱。徐有庠相信,父親為自己取這個名字,一生注定和教育有些因緣,他也相信,教育陶鑄人才,人才造就了,實業才能推動。傳承了創辦人深耕工業、播種公益的理念,致力教育文化與企業發展,將一直是遠東集團雙軌並行的目標。(本文轉載自遠東集團60週年特刊──「遠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