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號 生活情報
超音波導引超微創手術 告別手部麻痛
亞東醫院神經外科 / 李建勳醫師


「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職業病,常見於重覆性手部或腕部活動的工作者,包括經常使用雙手做勞務的家庭主婦、勞工、成日騎乘機車的外送員,或是長時間使用鍵盤滑鼠的上班族等,都是高風險族群。常見症狀如:手指及手掌麻痺、疼痛,或合併無法拿筆寫字、擰毛巾、開瓶蓋、握機車握把,嚴重者甚至因為手麻而難以入眠。本期「保健網」介紹此病症的起因與治療方法,提醒有此困擾的民眾,別輕忽身體的警訊。
造成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
腕隧道症候群發生的原因,大部份是手腕區域韌帶過度使用、發炎、受傷、體內賀爾蒙變化,或先天體質導致增生與肥厚,造成支配手指手掌的「正中神經」通過手掌根部至手腕處(腕隧道)長期被擠壓,進而出現不正常的神經反應。診斷時,可擠壓手腕的「手背夾擠測試(Phalen test)」,或是敲擊腕部正中神經的「敲擊測試(Tinel sign)」,若是出現大拇指根部的大魚際肌肉萎縮,即是正中神經壓迫的徵象。
醫師在門診通常會進一步安排神經傳導檢查,確認電訊號通過手腕處傳導的過程中,是否發生明顯異常。若是病人合併有頸椎退化或骨刺的問題,神經從手指通往腦部的路徑也可能受到雙重壓迫,需由醫師鑑別診斷,有時須另行安排頸椎相關檢查。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及「正中神經減壓手術」。
1.保守治療
儘量減少使用手部工作,接受止痛或類固醇藥物治療、復健治療或配戴腕隧道症候群專用手托板。此外,以超音波輔助,在神經周圍注射葡萄糖溶液或類固醇藥物,也可讓部分病人的疼痛獲得緩解。
2.使用超音波輔助之「正中神經減壓手術」
對於症狀比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患者,手術是能快速緩解症狀的選擇。只要切開限制住腕隧道的韌帶,釋放正中神經的壓力,就能減緩手指與手掌的症狀。傳統手術是在手掌根部切開一道1.5~2公分的傷口,切開韌帶直至神經,再沿神經上方切開皮下的韌帶。傷口雖然不大,但因手掌的日常活動頻繁,且容易沾到水,導致傷口癒合較慢或照護上耗時費力。另外,由於手掌皮膚的末梢神經發達,傷口附近疼痛可能帶給患者困擾。
隨著超音波設備普及與進步,近來常用以輔助診斷與治療各種關節、肌肉與周邊神經疾病。「正中神經減壓手術」使用超音波輔助,搭配特殊的微創倒鉤刀片,可將傷口縮小至0.2~0.3公分,不僅減輕傷口照護的困難、癒合速度較快,手術的效果也不會因為傷口小而受影響,而且在手術過程中,超音波能幫忙辨識韌帶附近的血管神經,提升手術的精準度及安全性;韌帶切除後,超音波亦可用以評估腕隧道中的肌腱及神經釋放壓力與否。
超音波導引腕隧道症候群之超微創手術能有效解決患者手部疼痛問題,並恢復活動功能,但由於神經可能因長期擠壓而損傷,即使術後壓力得到舒緩,有些患者的麻痺或疼痛症狀仍未能完全解除。建議民眾若出現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宜儘速就醫。另外,由於患者手掌的部分韌帶曾在術中切開,術後握力會稍微減弱,約兩個月後可逐步恢復。
總結
腕隧道症候群雖是常見的小毛病,但若放任症狀不處理,可能導致神經壓迫過久形成永久的傷害。因此,若時常有手指、手掌麻痺或疼痛的問題,歡迎至亞東醫院神經外科進一步諮詢及評估。
※李建勳醫師的專長包括:腕隧道症候群-超音波導引微創手術、頭部、脊椎外傷與重症加護、出血性腦中風、老年水腦症、脊椎退化疾病(脊椎滑脫、骨刺、椎間盤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