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號 生活情報
從惡作劇到AI詐騙,你踩過幾個陷阱?
遠東新世紀 / 陳芳瑜


提到「資安」,你腦中會浮現什麼畫面?螢幕上滿滿的程式碼?黑帽駭客?還是那封「包裹未投遞」的簡訊?近三十年來,駭客已不只靠技術侵犯,更像以品牌經營的方式詐騙:從包裝訊息、模仿語氣到拉近距離博取信任,讓人明明有點懷疑,卻還是心甘情願點開連結、輸入密碼,甚至主動轉帳。本期「資安網」簡介詐騙技法的演進,並分享基本的自保措施。
早期:只是宅男惡作劇?(1990年代)
1980~1990年代網路剛開始興起,駭客多半是技術宅。他們破解程式、亂入系統,大多只是想炫技或惡作劇,例如:駭進學校電腦竄改成績、在網頁放上奇怪的圖片。直至「Melissa」病毒出現,在全球掀起騷動。
「Melissa」病毒像是普通的Word檔案,透過Email傳播,收件者一旦打開檔案,電腦會自動轉寄給通訊錄裡的前50位聯絡人。雖然病毒不會毀壞個人的檔案,但大量傳播的方式會癱瘓企業的郵件系統,造成全球損失高達USD 8,000萬。雖然創作者只是想開個玩笑,卻也讓大家意識到:一封看似無害的信,也可能成為大規模攻擊的開端。
進化一:從病毒到釣魚詐騙(2000年代)
隨著網路普及,駭客開始從散播電腦病毒轉向對人下手,「釣魚詐騙」的新招數快速竄紅。時值網路購物興起,民眾還在學習如何登入網銀、使用信用卡線上付款,駭客卻已經開始模仿來自PayPal或eBay的假通知。此類詐騙訊息幾可亂真,容易令人上當,導致大規模個資外洩與帳戶盜用現象。儘管手法不新,至今仍是最有效的詐騙方式之一。
進化二:勒索病毒時代(2010年代)
接下來幾年,駭客又升級了。2017年,一款叫「WannaCry」的勒索病毒席捲全球。它會自動入侵Windows電腦,鎖住所有檔案,要求使用者支付比特幣以解鎖。英國的醫院因此無法運作、俄羅斯地鐵系統停擺,臺灣中油也曾被感染。此類攻擊造成全球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也讓「企業資安」受到正視。有別於釣魚詐騙是針對個人,勒索病毒是駭客大規模對企業與政府發動攻勢,且結合加密技術與匿名貨幣,警方因此更難追查。
進化三:供應鏈成為新破口(2020年代)
駭客隨後發現企業主的系統防護愈來愈強,供應鏈上的廠商於是成為相對容易攻破的目標。2023年台積電的一家IT服務供應商Kinmax遭到攻擊,不僅導致資料外洩,更被駭客公開勒索USD 7,000萬。雖然此事件未對公司業務運作或客戶資料造成影響,但突顯了一個趨勢:資安攻擊的對象不再針對單一公司,而是整個生態圈。只要一個環節出錯,整條供應鏈都可能遭殃,此即當前眾多企業要求合作夥伴也必須達到一定資安標準之原因。
進化四:社交工程與假身分詐騙
近年許多詐騙手法越發逼真,例如:FB官方發信通知用戶違反規定,並提供申訴連結。網站的Logo、排版看似與官方如出一轍,甚至包括客服聊天室,但使用者一輸入帳號、密碼,資料立刻被駭客盜走。此類社交工程攻擊未必靠技術,而是憑藉人的信任與習慣行詐,讓對方心甘情願地交出資料。隨著AI技術進步,駭客不僅能造假網站,連人也能偽造。
進化五:AI詐騙登場(現在進行式)
2023年,香港一家公司收到總公司財務長的視訊來電,要求緊急匯款。事後查證,該場視訊會議完全是AI合成,財務長從聲音到影像都是模擬出來的虛擬假人。但當時對方的聲音、長相都跟真人一模一樣,還能即時互動,這就是現在正快速發展中的深偽(deepfake)詐騙。不只是影片換臉,還能即時製作出仿真人的對話,讓人防不勝防。想像一下,未來你接到孩子打來的電話或主管的語音留言,都可能是假的。這已不再是電影橋段,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不要恐慌,但要開始理解
網路犯罪近30年的進化,宛如駭客與防禦者之間的拉鋸戰。駭客會升級,我們身為防禦者也需要跟上,不一定要成為資安專家,但培養資安意識是現代人必備的自我保護能力,須建立以下觀念:
- 對於太優惠的訊息保持懷疑。
- 收到要求提供個資或匯款的指示,一律多方查證。
- 使用雙重驗證、定期更新密碼。
- 遇到不確定的連結或訊息,先停一下、查一下。
現在駭客的手法越來越高明,他們的機會來自於民眾的一時大意。因此,多一點警覺、多一點確認,就能少一次懊惱。讓資安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就像每天出門前檢查門窗一樣,而不是出事才想起做補救措施。
*圖片來源:Freepi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