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01年05月號 專題報導

從遠東紡織成立研究所談「知識經濟的核心價值」

/ 新埔化纖廠.吳汝瑜
  研究所成立的目的有二:一是將遠東紡織由傳統產業逐步轉型為知識經濟的產業,二是確保企業的永續發展。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像遠紡這樣大的企業一定可以永續經營,且看二十世紀初美國十二家最大的企業,如今只剩下一家能夠過渡到二十一世紀。基於此,研究所未來要達到的目標為:鞏固現有的核心技術、加速化纖新產品的開發(我們相信:只有「夕陽產品」沒有「夕陽工業」)、積極踏入其他知識更密集的經濟體系,累積知識,創造利潤。   目前研究所是從化纖部先開始,成立「高分子化學研究組」與「纖維高分子加工研究組」,未來的初步規劃是至少要成立五個研究組,除上述二組外,另加上「尖端材料組」、「精密化學組」與「光電材料組」,這三個未來的研究組與我們目前核心技術差距不大,所以較容易達成目標。   1960年以前,世界絕大部份貿易為天然資源,那時澳洲、紐西蘭為世上最富裕國之一,1960年以後,工業產品慢慢演變為世界貿易大宗,工業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德國擠身為全世界最強的國家。但70、80年代,亞洲新興工業國興起,挾著低廉的勞工,迫使歐、美、日許多工廠關門,雖然很多傳統工業已不復見,但歐、美、日各國並沒有倒下,反而更強,尤其是美國,憑藉豐沛充裕的高級知識份子,發展了目前所謂的「知識經濟」,如微軟(Microsoft)、英特爾(Intel)等公司。微軟總裁比爾蓋茲從一個沒有任何有形資產的人,赤手空拳在短短20年成為全球最有錢的人;台灣也是一樣,「台積電」、「聯電」等公司,在成立數年後,公司獲利就超越成立數十年、資本額遠大於它們的眾多有名大公司。   以經濟學的眼光來看,生產稻米是在「完全競爭市場」,利潤是最微薄的,因為全世界各國的人只要有土地都可生產稻米。工業產品也是一樣,當人人都會生產時,公司就沒有利潤了。千萬不要以為只要能大量生產(mass production)就可以保證利潤,在台灣,農人是最窮、最辛苦的,有人認為他們窮是因為耕地面積太小所致,但在美國、加拿大、澳洲,農人的耕地面積雖比我們大數十、數百倍,他們仍是最窮、最辛苦的一群人,原因就是種植一般蔬果穀物是在完全競爭市場內,當然沒有利潤,反而言之,如果肯花腦筋改良農業上的某些產品,則必定賺錢(例如當初南部開發「黑珍珠」蓮霧的人,一定賺了大錢)。這件事給我們兩個啟示:一是經過研發而開發出的優良產品,遠比能大量生產的一般產品重要。二是在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內,只要有新產品,還是可以賺錢的。畢竟知識經濟的核心就是要創新(innovation),有了創新的產品,利潤才能大幅提高,因這是獨占的市場,我們如能使產品永遠是獨占或寡占,而不淪落於毫無利潤的完全競爭市場中,公司就永遠有利潤,但產品要永遠在獨占或在寡占的市場裡,就必須不斷的努力研發、創新,捨棄無法獲利的舊產品,開發利潤高的新產品,這樣企業才能得到永續,員工才能享受成功的果實。   既然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而創新需要高水準的人才,所以,研究所將會在國內外找一些key researcher,帶動研發工作。此外,研究所除了「質」外,也須講求「臨界量」(critical mass),亦即研究所的人和設備必須超過某個臨界量才能發揮作用。只禮聘一、二個世界頂尖科學家來做研究,是無法做出一番好成果來的,必須搭配其他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才能有好的研究成績。因此,為了提高研究所的critical mass,將來會主動和元智大學、亞東技術學院結盟,共用人才、研究設備與軟體。此外,公司也計劃成立上海研究所,利用中國大陸充沛的科技人才,與台灣的研究所相輔相成。除了遠東的企業大學外,我們也會積極拜訪台灣與大陸有名的大學,選擇一些研究題目和教授們共同開發,從這些合作研究尋找專才,納入研究所。   另外,台灣有一項研究資源我們過去一直該利用,卻沒有好好的利用的就是「工研院」與「中科院」,尤其是「工研院」擁有龐大的優秀人才,其研究的領域都是在應用科技上,國內有非常多公司都是因接受「工研院」的技術轉移而茁壯,未來研究所會積極參與並引進「工研院」及「中科院」的研究成果。   在企業的縱向整合方面,這是企業各公司長期來都想做、都應做,但是還沒有開始做的事。研究所最近向上與東聯化學及工研院化工所合作開發鹽基性染料聚酯原料SIPE;向下主動邀約亞東技術學院、全家福製衣共同開發技術層次較高的織物。今年三月廿一日,通過一次技術整合會,大家熱烈討論並得到合作的共識。   雖然公司成立了研究所,但未來的5年、甚至10年,研究所的大部份工作還是會放在新產品的「開發」上,以確保公司投資在研究所的投資報酬率。但另一方面,也絕不會放棄一些具有前瞻性、有潛在龐大市場的高科技研究工作,並審慎挑選一些「研究」題目,至於「基礎研究」(basic research)工作還是交由政府或大學所執行。   研究所從今年年初,由原化纖事業部研發科的13人加上由化纖部各事業群調入的11人,於二月中旬正式展開工作,初期總共僅有12位研究員及工程師,但一口氣同時接下了18個研究計劃,這在以前是很難想像的。以往是一個研究計劃好幾個人做,現在則是一個人要參與好幾項計劃。然而即便如此,研發的速度與效率絕對不會因為題目多而降低。這是如何做到的呢?凡是做過研究的人一定都很清楚,在研究的過程中,很多時間是完全沒有產率的(non-productive),如:等待化學原料、新設備的時間、設備故障的修理時間,這些時間往往比真正做研究的時間還長。如果每個人可以負責兩個以上的研究題目,當一個題目碰到「等待期」,便可以做另外的題目,如此即可大幅提昇研究員的工作效率。相信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所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