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號 特别报导
台湾绿电路迢迢
竹风电力筹备处 / 提供
为达成2050净零排放之长期目标,台湾计画将再生能源于总电力中的占比提升至60~70%,国发会更在去年底公布「净零转型之阶段目标及行动」,宣示「12项关键战略」,具体将2030年减碳目标由相较于基期2005年减少20%,提高至24%。
艰辛绿能路 2050净零排放困难重重
经济部规划的再生能源分为两大主力:太阳光电装置容量2025年为20GW、2030年提升至31GW、2050年则为40~80GW;离岸风电装置容量2025年为5.6GW、2030年提升至13.1GW、2050年则为40~50GW。但截至2023年4月底,风电装置容量仅达1.9GW、光电则为10.5GW,建置进度大幅落后,不免让人忧心忡忡。
在绿能需求面,产业界则为找寻绿电来源叫苦连天。欧美逼着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各个公司,尤其外销导向产业,必须因应净零目标设定减碳策略,台湾的「用电大户条款」也要求2025年必须使用10%绿电,否则得缴交代金;但产业界买不到绿电、或建不成风/光电厂者比比皆是。根据报载,今年刚得标离岸风电厂容量绝大部分被台积电买走了,其他需要绿电的公司也只好徒唿负负。绿能供给面无法突破,需求面就算有心扩大使用也没来源。不谈2050,连2025的目标都无法达成,问题出在哪?
有限土地资源 宜做最大运用
仔细检视12项关键战略中的「风/光电战略」:在光电方面,有渔电共生、农电共生等土地复合利用政策,离岸风电部分反而强调「涉及渔业作业、军事演训区、航道等范围,将与各部会持续研商」,盘点可设置场域,「确实排除场址敏感空间」。然而这种「排除法」,却可能是「资源浪费法」。例如,苗栗的离岸风电基桩发挥「渔礁效应」,造就了新渔场及鱼群外溢,渔民个个乐孜孜,渔业真不能与风电共融?人工鱼礁、保护礁与风机基桩的聚渔功能相似,难道不能共存?海域航道若与空域航道垂直整合,共用上下空间,是否能挪出更多可兴建风电的场域?飞机飞行高度做些调整、导航设施稍加改善,就能充分利用机场附近的海域风场,未来高效率大风机也不必被限高300米。全球很多案例都显示,国防设施、军民机场与风电可以共存,也必须共存。
台湾四面环海且位于北回归线上,理应有利于发展离岸风电及光电。但人口密集,山多平原少,加上东侧太平洋深海沟不适风机基础,在在注定风/光电厂址的稀有性,为了让土地(及海域)「可用尽用」,对于场址实应鼓励加大单位面积设置容量,但依现行规定,每平方公里海域仅需设置5MW风力机,且每个风场间必须预留2,000公尺间距,即使是同一开发商的两个风场也必须隔开。在太阳光电方面,最近太阳光电产业永续发展协会也表示,土地取得问题若不解决,太阳能发电不可能达标。
由上而下 积极研拟共融之道
净零排放绝非单独部会可以达成,绿电建设也非全然是经济部或厂商的责任,其间利益冲突难免,需要行政院做政策指导及协调沟通。
英国与台湾相似,同样是四面环海,他们规划在2030年将离岸风电设置容量由目前的11GW提升至50GW,占全部再生能源的50%。为达目标,英国政府认为「改变必须由上而下」,因此启动「离岸协调支持计划(Offshore Coordination Support Scheme)」,促成国防部、能源部、皇家财产局及风电业者共同组成任务小组,落实「可容忍、可接受、持久解决」三阶段措施。2021年秋,英国皇家空军发布白皮书:「空防与离岸风电合作,迈向净零」,造就英国离岸风电场址的大量释出。台湾海峡可用风电场址的扩增,海域充分利用,也须由上而下,行政院给予大方针,各部会积极配合,2050年还是有机会实现40~50GW的目标。
能源、水资源都是攸关台湾经济、环保、社会安全的重大课题,近年主管机关努力发展绿能,除了支撑绿色经济、善尽地球永续发展责任外,更现实的是希望减少依赖进口能源。此外,倘若2050没有达成净零目标,或目标远落后于国际要求,亦将危及台湾的安全。期待各界上下齐心,支持绿能发展,则部门间的利益冲突自然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