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3年01月號 生活情報

2023年全球金融市場展望

遠東商銀 / 高亦勳
播放语音

  2022年通貨膨脹壓力持續考驗各國財政政策,根據彭博社與國際性指標,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沒有改變,國際貨幣基金(IMF)更預測將有1/3的經濟體面臨衰退。通膨何時能降溫?今年是否將繼續升息?本期「財經網」為您分析金融市場的發展局勢。


  經歷兩年的好光景,2022年對於個人投資和企業經營來說,都是相當辛苦的一年。雖然各國央行升息早在大家的預料之中,但計畫趕不上變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推升原物料價格;全球主要零組件及產品的製造地--中國,採取嚴格的疫情控管措施,造成供應鏈斷鏈;美國2022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成長創40年新高,聯準會面對沉重的通膨壓力,只能加快升息腳步以抑制通膨。

圖一 全球主要經濟體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2020/1~2022/9,資料來源:Bloomberg, 2022/10)

36-1(1)

  全球主要經濟體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簡稱製造業PMI)可反映出製造業的景氣良窳,用以判斷國家經濟活動之強弱,經濟活動越弱越偏向深綠,反之則偏深紅色。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由於各國採取較為嚴格的封城政策,造成景氣快速下滑。但隨後聯準會快速降息及推出無限制量化寬鬆措施,加上各國政府祭出積極的財政政策,景氣很快就觸底反彈(特別是成熟國家,因為防疫物資及經濟資源較為充足),製造業PMI在很短時間就由深綠轉為淺綠,甚至呈現紅色。

  不過,任何政策都有其副作用,大規模救市後,景氣快速復甦導致供不應求,通膨風險慢慢升溫。2022年3月,聯準會開始升息,但步伐緩慢,因為深怕脆弱的經濟又再次下滑。儘管如此,通膨壓力仍在各種「意外」事件後快速上升,聯準會被迫只能急速升息以因應,於是景氣又開始下滑。以臺灣為例,2022年第三季外銷訂單較去年同期衰退1.1%,終止連九個季度正成長。

2023年全球經濟持續放緩 衰退風險仍高

  迎接新的一年,大家都希望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可以擺脫頹勢,但只要政府的政策偏向緊縮,經濟成長動能勢必受到影響。

1.通膨將會降溫,但緊縮貨幣政策難以放鬆

  2023年金融市場最關心通膨能否降溫,這影響央行大幅升息的腳步是否放緩。根據彭博社(Bloomberg)針對消費者物價指數(以下簡稱CPI)的預估,2022年全球CPI年增率為7.40%,明顯高於2021年的4.7%,而2023年將會下滑,年增率來到4.8%。歐美國家2022年的CPI也處於非常高的水位,同樣在2023年降溫。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CPI在2022年明顯上揚,但和歐美國家相比,則處於比較低的水準,顯示通膨壓力較輕,也因此中國央行採取較為寬鬆的貨幣政策。

  多數人或許會認為,通膨壓力降溫後,央行升息的腳步可以放緩,不過如此一來,恐怕會讓通膨失控,重演1970年代停滯型通膨,屆時必須採取更激烈的貨幣政策,反而加大經濟衰退的壓力。因此,即使2023年升息的幅度減少,仍不會立刻結束,就算結束,央行也會將利率維持在相對高的水位一段時間,並同步進行貨幣政策量化緊縮,直到確定通膨能夠回落到央行的目標區(以美國為例,聯準會的通膨目標為2%,而根據彭博社的調查,2023年美國CPI年增率為4%)。

2.全球政局變遷,政策力不從心

  既然央行正在對抗通膨,政府面對景氣下滑,若想運用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金融市場勢必會投下反對票。英國前首相特拉斯(Liz Truss)於2022年上任時,宣布大規模減稅方案,造成英國公債殖利率飆升,英鎊對美元匯價重貶,差一點引發金融危機,也讓特拉斯成為英國任期最短的首相。因此,面對高通膨、低成長的經濟環境,各國政府只能盡量減輕通膨壓力。

  此外,地緣政治不穩定將持續影響全球經濟,特別是歐美國家對於俄羅斯的制裁、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的種種限制,都將導致全球政局出現和過去10年不同的格局,加上保護主義興起及全球化式微,為2023年經濟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國際貨幣基金(IMF)在2022年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提到,超過1/3的全球經濟體將在2022年或2023年出現衰退,而美國、歐盟和中國這三個最大的經濟體將繼續處於成長停滯狀態。IMF首席經濟學家更表示: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2022年10月彭博社發布的經濟預估模型亦顯示,未來12個月內,美國經濟幾乎確定將陷入衰退。

3.全球經濟預估將走向U型復甦,而非V型復甦

  如果2023年全球經濟真的陷入衰退,想要重演2008年及2020年的V型反轉復甦的機會相當低。一是聯準會的措施不同,二是中國經濟可能出現低度成長,三是烏俄戰爭可能會持續下去。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聯準會除了快速降息外,並宣布量化寬鬆(QE)以穩定金融市場。後續不但保持低利率,又實施兩次QE,使全球經濟得以慢慢修復。2020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金融市場再次出現流動性風險,聯準會不只降息,更直接宣布無限制QE。2008年以來的QE,讓全球金融市場的資金大爆發,如果不把錢收回來,根本無法抑制通膨。因此聯準會主席鮑威爾及其官員都表示,2023年不太可能降息,換言之,要靠央行來救市、救經濟的可能性相當低。

  另一方面,烏俄戰爭影響了全球能源及糧食的供給,由於俄羅斯採取各種方式以降低供應天然氣給歐洲國家,造成歐洲物價飆升及經濟快速下滑。即使戰爭停止,雙方在經濟上的制裁不會在短時間解除。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2022年雖然在政策上採取刺激經濟的策略,但房地產市場低迷不振,加上製造業成本上揚及國內外政治因素,讓國際企業將生產基地逐步移轉到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想要靠出口和國內消費來重返過去的經濟榮耀,可能性已經不高。

  2022年各產業面臨高庫存的壓力,特別是科技業,但各公司大多表示,這並非產業結構改變,而是正常景氣循環的現象。臺灣護國神山台積電在2022年第二季法人說明會表示,半導體產業的確面臨庫存偏高的問題,最快要到2023年第二季才有機會消化到合理水位。顯然現在正處於景氣下滑的時期,必須待需求降溫,供給回到正常水準,通膨方能逐步下滑,景氣才有落底的機會。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