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3年12月號 生活情報

腰痠背痛 小心僵直性脊椎炎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 張婷惠醫師
播放语音

  腰酸背痛的經驗幾乎人人都有,若是熬夜加班久坐、搬重物、彎腰做事、姿勢不良…等行為日積月累,更容易發生痠痛問題。不過,有些背痛的症狀其實潛藏著嚴重疾病的風險,提醒大家務必留意。


背痛伴隨以下狀況需儘早就醫

4003401v2

  一般而言,八成以上的腰酸背痛問題找不到特殊病因,通常經過一段時間會慢慢好轉,或是使用止痛藥後能在1~2週內改善。此類情況大部分是因為工作特性造成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痠痛,可至復健科接受電療、熱敷等物理性治療,以及基於功能訓練的職能治療。然而,少數的背痛症狀卻可能是脊椎骨折、神經壓迫、骨髓炎、癌症骨轉移、僵直性脊椎炎…等疾病引起,如伴隨以下狀況,應儘早就醫。

  1.疼痛感發生在遭受嚴重外傷或跌倒撞擊後,可能與外傷造成的骨骼病變有關,建議至骨科或神經外科就醫。

  2.出現下肢無力、麻痺、大小便失禁或無法排尿…等未曾有過的神經學症狀,可能涉及神經受損,適合到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就診。

  3.若在半夜或清晨最感到疼痛,通常與發炎有關,建議求診過敏免疫風濕科。

  4.出現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可考慮至感染科或血液腫瘤科接受評估。

  在各種背痛的情況中,「僵直性脊椎炎」雖然不是最緊急的疾病,卻是需要長期治療追蹤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從年輕甚至青少年時期即出現症狀,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較能有效改善預後情況與生活品質。然而,因為症狀時好時壞,人們常誤以為是一般的痠痛,有些病人即使有家族病史仍未積極就醫,以致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相當可惜。

 

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

  超過三個月以上反覆下背痛,且愈睡愈痛、愈僵,特別是半夜或清晨最不舒服,起床後需活動筋骨半小時以上才會消退;有時疼痛感發生在肩頸上背或肩胛骨中間,尤其女性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狀表現。除了背痛,部份患者會出現肩關節、髖關節(大腿根部)、膝蓋、腳踝、腳跟、腳底、胸口兩側肋骨或骨盆邊緣等部位疼痛甚至腫脹,逾1~2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

  另外,有些患者對於慢性疼痛習以為常,未特別就醫,直到發現單眼視力模糊畏光、急性紅眼疼痛的急性虹彩炎,經眼科醫師建議轉診至風濕免疫科檢查,才發現患有僵直性脊椎炎;有些人則是併發皮膚或指甲的乾癬病變(界限明顯的表皮增厚,嚴重時有白色鱗屑,故也稱銀屑病,又名牛皮癬),或出現發炎性大腸炎,常反覆拉肚子、解血便等。若因為以上症狀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可透過X光檢查是否薦腸關節發炎,加上抽血檢驗HLA-B27,排除其他疾病、確定診斷方向後,即可開始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嚴重時,可能脊椎沾黏如竹竿,活動受限,且無法正常地彎腰、轉頭,有時還伴隨周邊性下肢寡關節炎。因此,治療的目的除了改善疼痛之外,最重要的是希望減少脊椎沾黏的併發症。

  治療方式分為藥物、非藥物兩種。在藥物治療方面,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第一線選擇,多數患者在發炎疼痛的階段使用皆可獲得良好改善;有時周邊關節疼痛發炎也會加上免疫調節藥(如:斯樂腸溶錠治療)。由於此類慢性病需要較長的時間治療,建議配合醫師回診,以監測副作用及療效。對於消炎止痛藥反應不佳或有副作用的患者,亦可選擇注射式的生物製劑,或口服的標靶小分子藥物。

  至於非藥物方面,主要包括:建立運動習慣、物理治療、戒菸等,其中,運動對於減少病人的疼痛感與維持活動範圍具有積極意義。

 

結論

  醫療發展日新月異,生物製劑的針劑治療及標靶藥物的口服治療發展,為第一線治療不佳的病患開啟一扇新的門,期望對疾病的控制更加完善。

 

*張婷惠醫師的專長包括: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血管炎…等自體免疫性疾病。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