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號 生活情報
小孩咳不停 認識呼吸道融合病毒
亞東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 / 郭子敏醫師


孩童生病時,最常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或腸胃道症狀,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由病毒或細菌引起,前者引起的症狀除了輕微咳嗽、流鼻水,也可能引起併發症或重症。除了近期流感病毒造成嚴重呼吸道疾病之外,呼吸道融合病毒也會為嬰幼兒健康帶來重大威脅,畢竟嬰幼兒族群的免疫力較弱,一旦感染,病程與症狀恐迅速發展,需要格外注意,本期「保健網」帶您認識呼吸道融合病毒。
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是單股RNA病毒,透過飛沫及接觸,造成呼吸道感染。患者因吸入病毒的飛沫或接觸到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也可能因為接觸到環境中受病毒污染的表面或物體,再觸碰自己的口、鼻而感染。病毒存活於物體表面的時間有別,例如:在柔軟物體的表面可存活30分鐘以上,在平滑的硬物表面則能存活超過24小時,因此月子中心、幼兒園或托嬰中心常爆發群聚感染,而且感染後無法終身免疫,仍需小心預防。
雖然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好發在冬季,但其實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人類是此病毒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齡層皆可能感染,而且年紀越小的患者症狀可能越嚴重,當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受到感染,細小的細支氣管被分泌物堵塞住,引起細支氣管炎時,需儘速就醫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症狀
潛伏期(指患者從感染後到臨床上出現症狀的時間)約3~5天,通常1~2星期內會痊癒,但免疫力低下的病患可能持續較久。初期主要是流鼻水、咳嗽、輕微發燒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嬰幼兒可能會出現活動力下降、呼吸暫停或呼吸困難等危險狀況。感染後,由於黏液分泌過多,使細支氣管狹窄,咳嗽會變得更嚴重,尤其嬰幼兒易有喘鳴聲等下呼吸道症狀,若病情急速惡化,可能演變成呼吸困難或血氧不穩等嚴重情況。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高危險族群和危險因子
根據2022年11月臺灣兒科醫學會的文章,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的感染對象是5歲以下孩童,其中,2歲以下孩童的住院比例最高,其他高危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免疫不全、神經肌肉疾病等孩童。此外,家中有兄弟姊妹或是嬰幼童在托嬰中心照顧等,容易有群聚傳染風險,至於有氣喘及過敏家族史、長期暴露在二手菸環境(包含女性在懷孕期間吸菸)、哺乳時間過短等情況,也屬於高危險群。
如何診斷呼吸道融合病毒?
醫療人員可利用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做病毒培養,或以PCR方法檢測RNA來診斷呼吸道融合病毒,但因需要較久時間,目前臨床上也有快速抗原檢測(快篩)可供篩檢。
如何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
主要以支持性療法(治療症狀)為主,醫療人員利用藥物緩解孩童的不適症狀,但最終仍須靠其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若是輕微的呼吸道症狀,患者可在家服藥、拍痰,並密切觀察呼吸、活動力與食慾狀況,一旦進展到呼吸急促或其他嚴重的症狀,則必須立即到急診醫治或住院治療。
如何預防呼吸道融合病毒?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觸生病的人、減少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以及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都是預防感染的重要方法;而哺乳母乳和減少暴露於二手菸,也能降低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風險。
此外,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單株抗體(Palivizumab)」可防止病毒增生,保護嬰幼兒和預防RSV感染。目前健保給付可施打的族群包括:
- 出生未滿33週之早產兒。
- 出生35週以下,併有慢性肺疾病之早產兒。
- 1歲以下患有嚴重異常先天性心臟病之嬰幼兒,可以諮詢兒童心臟專家醫師。
根據2023年新生兒科與兒童感染症專家對於RSV的預防建議,出生週數33~35週(+6天)且年齡未滿一歲之早產兒,可經醫師評估後,開始注射第一次Palivizumab,宜每個月注射一次,視風險施打3~6次。今年已有長效型RSV單株抗體在臺灣上市,並提供嬰幼兒施打,接種1劑有高達五個月的保護期。
醫師叮嚀
孩童常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感冒症狀,欲找出致病的病毒或細菌,須交由臨床判斷及檢查。面對呼吸道融合病毒,「預防勝於治療」才是王道。若有單株抗體接種的需求和疑問,請至小兒科門診諮詢,守護孩子的未來。
※郭子敏醫師的專長包括:一般兒科常見疾病的治療與諮詢、新生兒保健諮詢、早產兒加護醫學、疫苗注射及諮詢、嬰幼兒健康檢查及發展評估與篩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