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5年04月號 生活情報

為什麼手機廣告總能讀懂你的心?

遠東新世紀 / 簡筠茹
播放语音

  您是否曾有以下經驗:剛和朋友聊完一款運動鞋,過不久它就出現在手機裡「追著你跑」?今天提到某間餐廳,隔天就在社群平臺看到它?這是巧合,還是手機裡藏著一雙無形的耳朵會竊聽?隨著數位科技普及,智慧型設備已經滲透我們的生活,卻也打開了一扇洩漏隱私的後門。本期「資訊網」揭開手機偷聽的謎團,教您如何保護個人的數位隱私。


是手機助理,還是監聽員?

4163301

  為什麼每次聊到某個產品後,相關廣告就立刻出現在手機中?實際上,手機未必需要偷聽,就能預測你的需求。資安專家Jake Moore指出,使用者每一次搜尋、點擊和滑動停留的時間,都會留下數據軌跡,經過精密的演算法分析後,就能勾勒出個人的興趣、購物習慣,甚至預測他想購買的商品。科技公司透過使用者的行為數據,建構出一個虛擬的「數位分身」,讓廣告商得以精準掌握目標族群的下一步行動。

  語音助理如「嘿,Siri」或「OK,Google」,則是另一類型的數據蒐集工具。為了確保能即時回應用戶的指令,此類型的語音助理必須長期監聽周遭的聲音,卻帶來隱私風險。2019年,蘋果的語音助理Siri被發現錄下用戶的私人對話並存檔,雖然官方宣稱Siri錄音僅用於改善服務,且數據已進行匿名化處理,卻仍引發用戶對數據保護的擔憂,最終支付USD 9,500萬和解金以平息集體訴訟。

 

超音波裝置追蹤技術:看不見的監視器

  現代科技的監控手段已超越人類的想像,您可曾疑惑,為什麼一臺智慧氣炸鍋,需要獲取手機的錄音權限?不合理的權限要求,暗示著深層的隱私風險。現在有一種更隱密的監控方式「超音波跨裝置追蹤技術」,透過人耳無法察覺的聲波,悄悄在各種設備間傳遞信息。商家可以利用店內安裝的發射器,發送特殊的聲波信號,個人的手機或筆電成了接收器,默默記錄著使用者的一舉一動,從逛街的路線、停留的商店、感興趣的商品,到日常生活的作息模式,都可能被完整記錄。某些Android應用程式更在未告知用戶的情況下,植入此項功能,用以追蹤使用者的行為,並精準投放廣告。

 

重奪隱私主控權的五大關鍵

  面對隱私威脅,我們並非毫無招架之力。以下提供五項行動措施,幫助你重新掌握隱私控制權:

  • 檢查應用程式權限:下載新應用程式時,第一步就是檢查權限設定。很多軟體會要求存取麥克風和相機,但並非每個應用程式都需要這些功能。刪除多餘的權限,將能有效減少監聽風險。
  • 語音助理休息一下:如果你不常使用語音助理,建議直接停用Siri或Google Assistant。(在手機的系統設定選項中,可找到停用語音助理的方法)
  • 更新手機比追劇重要:看似平凡的更新通知,可能是保護隱私的關鍵步驟。定期更新手機作業系統和應用程式,是修補已知漏洞、抵禦新型攻擊的最基礎步驟。
  • 幫隱私數據上鎖:啟用多重因素驗證(MFA),如:輸入一次性驗證碼,或使用生物辨識,都能降低帳號被盜的風險。
  • 別讓社交平臺變成個資提款機: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平臺上,調整隱私設定,將公開資訊減少至最低,避免個資攤在陽光下。

 

法規是數位護身符

  除了個人行動,法規也是保護個資的重要防線,而且隨著隱私議題受到更多重視,許多國家開始強化個資法規,如:歐盟的《一般資料保護法規》(GDPR)和美國的《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CPA),都致力於限制企業對個資的濫用行為,並賦予用戶對自身數據更大的控制權。企業也應自律並遵循相關法規,以免蒙受昂貴的罰款和聲譽損失。建立完善的資安策略,不僅是遵法義務,也是企業獲取客戶信任的關鍵。

 

智慧生活與隱私的平衡之道

  享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更需要警惕其對隱私的影響,畢竟科技應該是服務我們的工具,不是監控的枷鎖,而保護隱私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個人的警覺性。讓我們共同努力,現在就打開手機,審視各個應用程式的權限,為數位生活築起一道安全防線。

 

*圖片來源:freepik

#

回上一頁  回單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會喜歡的Recommend

活動分享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