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nglish version is AI translated.

Continue
本期索引

2025年04月號 生活情报

小孩咳不停 认识唿吸道融合病毒

亚东医院小儿部新生儿科 / 郭子敏医师
播放语音

  孩童生病时,最常出现上唿吸道症状或肠胃道症状,其中,上唿吸道感染可能由病毒或细菌引起,前者引起的症状除了轻微咳嗽、流鼻水,也可能引起併发症或重症。除了近期流感病毒造成严重唿吸道疾病之外,唿吸道融合病毒也会为婴幼儿健康带来重大威胁,毕竟婴幼儿族群的免疫力较弱,一旦感染,病程与症状恐迅速发展,需要格外注意,本期「保健网」带您认识唿吸道融合病毒。


什么是唿吸道融合病毒?

4163001

  「唿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是单股RNA病毒,透过飞沫及接触,造成唿吸道感染。患者因吸入病毒的飞沫或接触到感染者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也可能因为接触到环境中受病毒污染的表面或物体,再触碰自己的口、鼻而感染。病毒存活于物体表面的时间有别,例如:在柔软物体的表面可存活30分钟以上,在平滑的硬物表面则能存活超过24小时,因此月子中心、幼儿园或托婴中心常爆发群聚感染,而且感染后无法终身免疫,仍需小心预防。

  虽然唿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好发在冬季,但其实台湾一年四季都有病例。人类是此病毒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龄层皆可能感染,而且年纪越小的患者症状可能越严重,当一岁以下的婴幼儿受到感染,细小的细支气管被分泌物堵塞住,引起细支气管炎时,需尽速就医治疗。

 

唿吸道融合病毒的症状

  潜伏期(指患者从感染后到临床上出现症状的时间)约3~5天,通常1~2星期内会痊癒,但免疫力低下的病患可能持续较久。初期主要是流鼻水、咳嗽、轻微发烧等上唿吸道感染症状,婴幼儿可能会出现活动力下降、唿吸暂停或唿吸困难等危险状况。感染后,由于黏液分泌过多,使细支气管狭窄,咳嗽会变得更严重,尤其婴幼儿易有喘鸣声等下唿吸道症状,若病情急速恶化,可能演变成唿吸困难或血氧不稳等严重情况。

 

唿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高危险族群和危险因子

  根据2022年11月台湾儿科医学会的文章,唿吸道融合病毒主要的感染对象是5岁以下孩童,其中,2岁以下孩童的住院比例最高,其他高危险族群包括:早产儿、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异常、免疫不全、神经肌肉疾病等孩童。此外,家中有兄弟姊妹或是婴幼童在托婴中心照顾等,容易有群聚传染风险,至于有气喘及过敏家族史、长期暴露在二手菸环境(包含女性在怀孕期间吸菸)、哺乳时间过短等情况,也属于高危险群。

 

如何诊断唿吸道融合病毒?

  医疗人员可利用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做病毒培养,或以PCR方法检测RNA来诊断唿吸道融合病毒,但因需要较久时间,目前临床上也有快速抗原检测(快筛)可供筛检。

 

如何治疗唿吸道融合病毒?

  主要以支持性疗法(治疗症状)为主,医疗人员利用药物缓解孩童的不适症状,但最终仍须靠其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若是轻微的唿吸道症状,患者可在家服药、拍痰,并密切观察唿吸、活动力与食慾状况,一旦进展到唿吸急促或其他严重的症状,则必须立即到急诊医治或住院治疗。

 

如何预防唿吸道融合病毒?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生病的人、减少出入人潮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及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都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方法;而哺乳母乳和减少暴露于二手菸,也能降低唿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风险。

  此外,接种「唿吸道融合病毒单株抗体(Palivizumab)」可防止病毒增生,保护婴幼儿和预防RSV感染。目前健保给付可施打的族群包括:

  • 出生未满33週之早产儿。
  • 出生35週以下,併有慢性肺疾病之早产儿。
  • 1岁以下患有严重异常先天性心脏病之婴幼儿,可以谘询儿童心脏专家医师。

  根据2023年新生儿科与儿童感染症专家对于RSV的预防建议,出生週数33~35週(+6天)且年龄未满一岁之早产儿,可经医师评估后,开始注射第一次Palivizumab,宜每个月注射一次,视风险施打3~6次。今年已有长效型RSV单株抗体在台湾上市,并提供婴幼儿施打,接种1剂有高达五个月的保护期。

 

医师叮咛

  孩童常出现咳嗽、流鼻水、发烧等感冒症状,欲找出致病的病毒或细菌,须交由临床判断及检查。面对唿吸道融合病毒,「预防胜于治疗」才是王道。若有单株抗体接种的需求和疑问,请至小儿科门诊谘询,守护孩子的未来。

 

※郭子敏医师的专长包括:一般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与谘询、新生儿保健谘询、早产儿加护医学、疫苗注射及谘询、婴幼儿健康检查及发展评估与筛检。

4163002

#

回上一页  回单元索引
留言(0)

你可能会喜欢的Recommend

活动分享Events